而在文化上,各種物品顯示出了西漢時期的社會禮儀,。
這些對西漢時期的思想、文化藝術的研究,都有極大的幫助。
漢代的絲織品儲存下來的較少,所以相對更加珍貴。
就是可惜,目前來看,儲存完好的絲綢製品和完整古屍是別想了。
也就只能看看,棺內有沒有竹簡了。
陳翰觀察了一番棺內情況後,猜測道:“棺材裡的積水應該是地下水滲透進入棺內形成的。”
“嗯,棺內積水的情況是很常見的。”孔建文肯定道。
“去抽取一些棺內的液體,後續拿去化驗吧。”
只要是埋在地下,那就很難避免地下水的入侵,有的墓因為地下水系改變的原因,整個墓室內充滿水都是正常的事情。
特別是湖北還是一個水系很發達的地方,就更難將墓室保持乾燥了。
而且由於棺外的壓力比裡面大,所以入侵到棺內的水,一般進去後就無法出來了。
所以當看到棺內有積水後,孔建文就已經不期待發現完好的絲綢了。
絲綢長期浸泡在水裡,那鐵定是要被水解掉的,不可能儲存的下來。
按照他的吩咐,陳翰從棺內抽取了幾管棺液,留待之後送到專業的化驗機構化驗後,就開始準備抽取棺內積水,以待下一步清理了。
工作間內自然是有用於抽水的裝置。
將管道伸進棺內,啟動抽水機。
黑灰色的積水就被緩緩抽了上來,灌入了放在一旁的一個水箱之中。
當然,抽水並不是一下子就將棺內的水都抽掉,而是緩慢的一點一點抽。
水一邊抽,大家也一邊逐層的去清理棺內的隨葬品。
之所以不一下子全抽乾,是因為這些積水已經在棺記憶體在上千年了,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環境。
如果一下子把水全抽走,讓棺內的物品直接暴露在空氣中,誰都不敢保證會不會什麼陪葬品迅速氧化。
華夏考古學剛起步的時候,沒有系統的考古經驗和科學性,就造成過一些操作不當,損失文物的遺憾。
現在大家踐行的標準,都是無數華夏考古前輩們用自身錯誤總結出來的完善經驗。
雖然不敢說百分百正確,但是絕對是現階段最有效的方法。
抽水機維持著最小的功率工作,陳翰他們六人也圍在棺材旁,小心翼翼的提取棺內的物品。
最先被提取出來的,肯定是那些漂浮在積水上的紅色塊狀物。
孔建文湊近仔細辨別了一下後,沉穩的說道:“這應該是未完全腐爛的絲織品結成的塊。”
“而且,在這上面居然有蛆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