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號,上午八點。
一大早,陳翰就坐上了文保中心專門安排過來的運輸車,載著滿車M168號墓的出土文物,與李教授一同前往荊州文保中心。
在路上,他也沒忘記合理運用時間,拿出了青海考古所發來的喇家遺址一階段發掘報告,仔細研讀了起來。
明天就是孔建文所說的直播時間了。
認證的微博賬號,陳翰也已經拿到了。
賬號名叫做“愛考古的陳老師”。
聽自家導師說,為了這個科普賬號要叫什麼名字,所裡還討論了好幾天。
一開始是打算學習小亮早期“博物雜誌”的風格,起一個與社科所有關的正式名字。
但是所長不太同意,覺得這樣一個新媒體推廣宣傳賬號直接掛“社科院考古所”的旗號有點太重了。
畢竟賬號的運營主體是所裡的一位年輕人,也就是陳翰,他在賬號上的發言,肯定是不能代表整個社科院考古所的。
甚至萬一他搞了什麼錯誤的科普,都得以“實習生”的名頭把鍋背好的,怎麼能牽扯到社科院考古所呢。
所以,在又討論了一下後,才確定了這個賬號的名字走輕鬆風的“愛考古的陳老師”。
不過認證的資料裡,陳翰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
這也算是變相的給了他一個編制了。
也是因為這個,陳翰才對做網路科普這件事產生了動力。
搞好了能解決編制問題啊!
所裡也已經和微博方面談好了,到時候明天會在微博上投放陳翰的直播通知廣告。
作為半官方機構,社科院在微博這要點特權還是很輕鬆的。
而且微博這邊也和所裡的領導一拍即合,現在微博也想多推一推知識區的建設,希望多出現一些知識類大V。
不只是微博,還有知乎、B站、抖音等社交平臺,所裡的行政人員都給陳翰註冊認證了官方賬號。
之後陳翰主要就是經營這四個平臺的賬號。
其中抖音主要進行短影片科普,做一些類似“鑑定一下近期網路熱門考古謠言”的短影片。
知乎和微博則主要作為互動平臺,寫一些考古科普的文章,還有回答網友的提問,給網友答疑解惑,分享日常趣事之類的。
B站則是要時不時的出一些長影片,進行考古科普工作,至於影片內容,可以是帶大眾瞭解考古人的工作日常,介紹使用的工具,科普一些華夏重大考古成果之類的。
總之就是一句話,所裡是下定決心想要將陳翰推到臺前,讓他成為考古領域在網路上的一位發聲者,一位科普網紅,一位有影響力的大V!
從而影響和改變大眾對考古學的刻板印象,以及對考古學的誤解,和網路上沸沸揚揚的各種考古謠言。
要做大眾考古,宣誠實史學!
當然,這一切的美好藍圖到底能不能做到,害得看陳翰的發揮。
所裡也就是隻能給他創造一個良好條件而已。
到底是能做成考古界的狐主任,還是一點水花都掀不起來,全得看陳翰自己的努力和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