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馬,陳翰就想起了之前系統獎勵的考古專業知識點數。
篆書肯定是屬於考古專業知識的!
很顯然這點數是加到了識別篆書上了啊!
還別說,挺好用的!
陳翰連忙憑著印象,再次向李教授唸了一遍自己看到的文字。
李教授一邊聽著陳翰的述說,一邊拿著張建波的相機,與裡頭的照片進行對比。
一些原本李教授都需要稍微花點時間,才能判斷清晰的文字,在陳翰的“提示”下,立馬就豁然開朗了。
根據陳翰的說法,這篇告地書的內容,大致就是“江陵丞在十三年五月十七日,告訴地府官吏,這位墓主人攜帶了大量的車馬、僕從去地府了,希望地府官吏能幫他向地府主人請示,給他留個官職。”
李教授邊聽邊激動的連點數下頭,不斷的與竹牘照片對比,兩相印證後興奮的說道:“沒錯,這篇告地書的內容就是這些!”
“這資訊量非常大啊!”
“墓主人入葬的準確時間、墓主人的籍貫和身份,以及主要隨葬品的數量,都清晰紀錄了出來。”
“內容大致與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記事木牘相似。”
“就是最後這句話,頗有些大膽啊。”
“能令吏以幹為官,敢告主。”
“這是在向地府官吏請示索要官職啊!”
能令吏以幹為官,敢告主,這句話翻譯成白話的意思就是:
“這位去地下生活的墓主人很能幹,是塊當官的人才,地府主人可以考慮考慮讓他做個官。”
這是“江陵丞”向“地下丞”引薦人才的意思。
在其他西漢墓葬裡發現的告地書裡,都沒有這種地上官員主動引薦的情況。
大多都是寫清楚墓主人帶了多少陪葬的“奴婢”和“牲畜”,做個身份背景的介紹而已。
李教授感嘆道:“可以看得出來,這位墓主人生前在江陵官場的人脈是非常硬的,不然江陵丞不會如此賣人情推薦的。”
確認自己確實沒看錯,沒翻譯錯後,陳翰也有點激動。
自己辨別篆書的水平大漲啊!
以前辨別起篆書來,一個字都得琢磨個十來秒才敢肯定,難的可能一兩分鐘都認不出來。
現在居然一分鐘都能看懂六十多個字了!
不過,這片竹牘裡,還有兩個字他沒認出來。
本著不懂就問的好習慣,陳翰虛心的向李教授請教道:“李教授,這篇告地書裡,還有兩個字我沒認出來。”
“一個是“市陽五大夫”後頭這個字,另一個是“駟馬四匹”後面那個什麼馬兩匹。”
順著陳翰的提醒,李教授立馬就在照片裡找到了這兩個字。
第一個字還好,看不清不是篆書水平的問題,而是竹牘上的字跡有些模糊了,可能需要等到文物修復工作者們修復好後,才能試著解讀。
但是尷尬的事情來了。
第二個字,李教授認真辨別了一番後,他也沒認出來。
這個字是馬字旁,加上一個有點像非,又有點像蝴蝶形狀的象形字。
一時半會的,李教授也沒理解這個字到底是啥意思。
至少這字不是常見的篆書字型,是很偏門,甚至是沒有留下過記載的字。
“這個....”
面對陳翰那對知識充滿渴望的眼神,李教授尷尬的笑了笑。
“等我回去研究研究,對不認識,不好分辨的字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