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死亡的動植物,長期處於有氧環境下都會迅速的腐爛變質。
屍體泡在露天的水裡,只要有微量氧氣溶解在水中,就夠讓屍體腐爛了。
細菌可不怕水的,就算在水裡,人體內的腐敗細菌,在失去了人體免疫系統的控制後,也會瘋狂地滋長繁殖起來。
表現出來的反應就是屍體的迅速腐敗。
所以所謂的“溼萬年”,不是指屍體只要泡在水裡,就能儲存一萬年了。
而是泡在水裡,同時又密閉無氧的話,就能儲存很久。
其中“無氧”才是重點!
雖然水同樣能有隔絕氧氣的作用。
但是對於屍體的儲存來說,充滿水只是能營造出一種“恆溫恆溼”的狀態,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
極端乾燥的條件,和密封在水裡的條件,理論上來說都是恆溫恆溼的。
只是一個一直處於溼度非常低的環境。
一個一直處於一個溼度拉滿的環境而已。
至於為什麼幹千年,溼萬年。
主要是因為乾燥環境很難真的就穩定幾千年不變,相對來說很容易被破壞。
東西埋在地底,能維持一個千年的乾燥絕氧環境,已經是小機率事件了。
但是溼不一樣,地下墓葬被灌滿地下水的環境,很難被破壞的。
168號墓就是一個例子,槨室內一旦進了水,就算積水漲漲浮浮,但是始終都很難完全乾掉。
槨室內充滿水,對陪葬品來說算是一個好訊息。
因為水環境產生的氧氣隔絕效果,已經足夠讓器物氧化速度減慢了。
但是為什麼之前李教授和孔老師他們在看到槨蓋板上縫隙非常大後,就都露出了失望的表情呢?
就是因為槨蓋板密閉不嚴,外界的氧氣就有可能溶解進水中。
一點點氧氣可能對陪葬品產生不了太多氧化效果。
但是足以讓棺槨內屍體的腐敗細菌繁殖了。
陳翰他們發掘的105號墓,棺材內也進滿了地下水。
裡頭儲存的青銅劍情況就非常的好,但是墓主人卻連完整的骨架都不剩下了。
地下水裡可並非一點氧氣都沒有的!
不過這半個月在進行發掘清理工作的同時,社科院考古所的幾位高階研究員,也在對棺槨內的內棺情況進行勘察和判斷。
和槨蓋板不同,168號墓的內棺儲存情況還是很不錯的,在棺外纏有麻布三道,每道六層,而且封閉嚴密。
雖然不可能說完全不進水,但是也有可能進水量不多。
再加上雖然槨蓋板的密封程度不太行,但是槨蓋板上鋪蓋的那層青膏泥,密封性堪稱是王者,而且具有極高的防腐作用。
也許內棺的墓主人只是接觸到了一點點氧氣,屍體的儲存情況還能比較完好。
陳翰想到這些,便有些期待的說道:“不求這位墓主人能和辛追夫人一樣儲存那麼完好,但是至少能比司薄先生強一些吧?”
“最好...欸?!”
原本還想多展望幾句的陳翰,話說到一半,突然戛然而止,臉上表情一肅。
他那雙在邊箱內扒拉的手,也猛的頓了一下。
一個長度得有四十多厘米,寬度也近三十厘米,好似用藤條和竹子編織而成的盒子,被他從積水中,小心翼翼的託了起來。
“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