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普通耳杯的差別,就像是一個純白色瓷器,和一個畫滿彩繪的瓷器之間的差別一樣明顯。
讓人看一眼就挪不開眼神了。
只是,當這兩隻耳杯從水中被撈出來後,接觸到了空氣,鮮豔的彩繪已經開始漸漸暗淡脫落了。
還好,這不是什麼大問題,現在國內的漆器修復水平已經很高超了。
一點顏色氧化的問題,文物修復專家輕鬆就能解決的。
當然,為了防止出水漆器的進一步收縮、變形和開裂,陳翰與蘇颯也顧不上繼續欣賞了。
漆器本身其實是很難損壞的。
漆器在製作時,胎體經過反覆多次的髹塗後,非常堅固耐用,理論上可以保證上萬年不壞。
但是吧,話也不能說的太絕對。
俗話說的好,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半年。
這話指的就是漆器。
這次M168號墓的漆器之所以大部分儲存情況都很好,就是因為這些漆器長期都浸泡在水裡,吸飽了水分。
但是出了水可就不一樣了。
溫度的不同,溼度的變化,都會使得這些吸滿水的漆器開始脫水乾燥。
如果放任不管的話,都不用半年,可能幾天就得開裂和變形了。
作為專業的考古工作者,陳翰肯定不會放任不管的。
對於怎麼妥善儲存各種出土物,陳翰在學校裡早就學的一清二楚,大學實習期間也沒少實踐過,經驗還是很豐富的。
發掘現場也早就準備好了大量的文物保護所需物品。
其實做法很簡單。
陳翰走到墓道旁,從一個超大型的泡沫箱裡,拿出了一些溼布和溼泡沫塑膠,將這兩個特別的三魚耳杯包起來,然後再放入到一個裝有些許純淨水的塑膠袋內,就算大功告成了。
只要能繼續為這些出土漆器保持一個溼度相對較高的環境,不讓它們乾燥起來,那就不至於會很快就損壞。
當然,如果發掘現場情況比較突然,沒有提前準備好溼布,也可以直接隨便找個桶,放滿水後再將漆器浸入水中,也是一種儲存方法。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就是這麼幹的,效果也還挺好的。
至於之後,自然是將這些漆器送到荊州城內的文物修復機構,讓那群天天坐辦公室的文物修復人員進行專業的脫水乾燥處理咯。
等脫水乾燥完畢後,他們會再進行下一步的修復工作。
反正,這些事情都和陳翰這個乾田野考古工作的沒啥關係了。
它們社科院考古隊的人,只管挖,不管修!
在塑膠袋上貼上一張手寫的【漆器耳杯101號】後,陳翰就將這對三魚耳杯放入了泡沫箱裡,也沒更多的保護措施了。
出土文物是一種很特別的東西。
它們出土的時候確實很脆弱易碎,需要小心翼翼的對待,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化為烏有。
但是你要說它們脆弱吧,它們被埋在地底數百上千年,歷經風吹雨打水淹土埋卻都還能儲存了下來!
所以,有的時候,文物保護工作就是這麼的樸實無華,且簡單粗暴。
沒有外界想象中的各種高科技裝置,也不用什麼高檔的無氧無菌容器。
只需要給它們創造一個,和埋在土裡時差不多的環境就行了。
它們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文物了,有些事情會自己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