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就是大豆,在先秦時期普遍被底層的百姓作為主要糧食。
秦國的最底層士兵,就是靠著一碗碗的菽飯(豆飯)和醬,一統六國的!
而實際上,從周到唐這段漫長的歷史中,華夏北方民眾的主食,主要都是“穀子”。
上到貴族和皇帝,下到普通有田產的老百姓,祖祖輩輩都是以穀子為主食。
而這穀子,便是粟了,也就是現在的小米。
粟本就是起源於華夏的古老作物!
是新石器時期的華夏先民們,從狗尾巴草裡一代又一代的選育出株體最大的“優良”個體,人工培育出來的農作物!
特別是最近五十年以來,不少新石器時期的遺址陸續出土,史前考古發掘的糧食作物,多以粟為主。
不管是根據實際的出土證據,還是史書的記載。
可以確定,自華夏史前文明到唐朝時期,中原大地上基本上都是以粟或者黍作為主食。
直到宋末,稻、小麥逐漸發展,粟才退居二線。
喇家遺址作為新石器時期晚期的遺址,又處於黃河流域,喇家先民們當年以粟為主食,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陳翰只是按照地理文化以及歷史淵源稍加推測了一下,就得到了這個答案。
果不其然,抱著茶杯姍姍來遲的孔文建,在坐下之後,說的第一句話便是:
“各位同事們,告訴大家一個好訊息!”
“F20號探方內發現的疑似麵條的遺存物,科學院那邊已經檢驗出成分了,主要成分和粟、黍十分相似!”
“也就是說,這就是一碗用粟和黍製作出來的麵食!”
“作為在全世界廣泛流傳的一種食物,麵條的起源地一直存在著爭議!”
“但是,這碗四千年前面條的發現,終於可以平息這場面條起源之爭了!”
“我們華夏,就是麵條的起源地!”
嘩的一聲,掌聲雷動。
在場所有社科院考古所的同事們,全都臉色激動的送上了歡呼和掌聲。
這可是一個世界級的考古發現啊!
就這麼落入社科院考古所的手中了,能不讓他們激動嘛!
所有人都看向了第一個發現這碗麵的陳翰,眼神就像是在看什麼稀世之寶一樣。
也不怪他們如此。
接下來圍繞著這碗麵的研究,絕對不會少。
不知道會出現多少顛覆考古學界的論文和報告!
而“陳翰”這兩個字,也會隨著喇家遺址和關於這碗麵的訊息,越發的響亮和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