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得玄奘法師微微一笑道:“既然喝了我的茶,那就快說說,所謂何事?”於是,在一旁陪侍的玄奘法師之貼身侍從,立刻又斟了一杯清茶,放於玄奘法師跟前,同時又加滿了剛才王玄策所用的茶盞。
但見這王玄策清了清嗓子之後,一本正經的給玄奘法師說道:“皇后娘娘已經懷胎十月有餘,按照太醫的診治,應該在十幾日前,就應臨盆誕下皇嗣,可是這十幾日過去了,依舊未有動靜,雖說這兩日已有了臨盆的徵兆,但是畢竟未曾生下。所以陛下為了保佑他們母子平安,娘娘也為了祈求這個孩子的安全降生,就想請法師,帶領大慈恩慈的高僧大德,為皇后娘娘唸佛祈福。”
“這是陛下的意思,還是皇后娘娘的意思?”
“這不僅是陛下的意思,同時還是娘娘的意思。陛下的本意是要親自前來,可惜的則是因為娘娘之事,一時走不開,於是只能夠將我傳入宮中,訴說這一切,祈求法師可以誠意祈福。”
“唉”但見這玄奘法師長嘆一口氣之後,接著說道:“老僧自西域求法以來,目的正是為了將佛法發揚光大,以求讓信眾明心見性,不僅明事理,更懂世事,同時還可以稟善念,以維護正道之光芒。雖說這心善之人自會得到佛陀的庇佑,但是向來不曾聽聞,不修心,只念佛,還能保佑平安之事。”
“是呀,我跟隨法師這麼多年,雖說不信這些鬼神之事,但是早已耳濡目染,明得法師之本意;所以,自從跨進這禪堂之門,就說到這是一件法師未曾做過之事。只是,陛下和娘娘已經情真意切的吩咐下來,且娘娘也說,如若能夠平安誕下皇嗣,必定再來這大慈恩寺禮敬佛陀。”
“罷了,既然陛下有如此至誠之心,老僧還能做些什麼呢,那就按照陛下和娘娘的意思,誠心誠意的在這佛前唸經,幫他們祈求這平安之意吧。”玄奘法師也是頗為無奈的回到。
聽得玄奘法師同意之後,兩人會心一笑。只見這王玄策,大手一揮,兩個小黃門已經帶著武皇后,親賜的紫衣袈裟和七寶戒刀,出現在這禪堂之中。緊接著就聽到他高聲唱到:“玄奘法師接旨。”
於是,這玄奘法師理了理僧衣之後,恭恭敬敬的跪了下來。
看著一切都準備有序,只聽王玄策隨即就傳下了李治的口諭:“朕本意親臨大慈恩寺,將這祈福之事,告於玄奘法師,奈何一時無法脫身,特委派王玄策代表朕,將這兩件佛教至寶紫衣袈裟與七寶戒刀,賜予法師,懇請法師可以幫朕和皇后,帶領大慈恩寺之高僧大德,在佛前唸經,保佑朕的皇后和皇嗣母子平安。”
聽得陛下的這番旨意,玄奘法師叩謝隆恩之後,隨即恭恭敬敬的接過這紫衣袈裟與七寶戒刀。王玄策趕忙親手扶起了玄奘法師。
但聽這玄奘法師,立即吩咐這身旁的貼身侍從到:“快,速去鐘樓,敲響大鐘”。於是這侍從,領了法旨之後,就趕忙離開了禪堂朝著鐘樓奔去。
說起這大慈恩寺之鐘樓,自從建起之後,除了這每日早晚緊敲18下,慢敲18下,不緊不慢18下,如此反覆兩回共108下之後,再無因為緊急之事集合的鐘聲,這算是這大慈恩寺開天闢地之頭一回。
於是,隨著這急促的鐘聲響起,大慈恩寺的所有僧眾悉數來到這大雄寶殿集合完畢。但見這玄奘法師,已經穿著這武皇后親賜的紫衣袈裟,將這七寶戒刀安放在香案之上。面對這諸位沙門說道:“我佛自創立佛教以來,秉承教化人心,一心讓人向善之本心。今日,我大唐之國母,武氏媚娘已懷胎十月有餘,可是至今日,至此時,依舊未曾誕下龍嗣,為了保證我大唐皇嗣之安全,國母之平安,以及陛下之安心。今日我特傳下法旨,我大慈恩寺之所有沙門,自此時起,在佛陀慈目的監督之下,誠心實意的為陛下,為皇后娘娘,念《般諾波多密多心經》,《菩薩善戒經》,《大乘莊嚴經論》,《瑜伽師地論》四部,以求佛陀可以庇佑我大唐。”
於是,列位沙門,聽聞玄奘法師之法旨,隨即按照應有的次序,盤腿端坐於蒲團之上。在玄奘法師,親自拈起三炷清香,禮敬佛陀之後,在這大磬,木魚,引磬,鐺子,鉿子,鐃鈸,鈴,魚鼓等佛教樂器的指引之下,開始了應有的誦經祈福之儀式。
王玄策,觀此一幕,接著又跟隨剛才,一塊前來的兩個小黃門,急匆匆返回這大興宮中,來到這立政殿內。將這誦經已經開始之事,盡數報給了高宗李治以及皇后武媚娘。
二人,聽聞玄奘法師如此之高的效率,以及宏大之場景之後,也是頗為欣喜。特別是這武氏媚娘,當聽聞玄奘法師親披紫衣袈裟,手持戒刀,帶領大慈恩寺所有沙門,於佛陀慈目之下,誠心念誦這《般諾波多密多心經》之時。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了下來。
前文,已經說起過,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心理作祟。而這武氏媚娘,正是因為感覺到自己有愧於佛陀,所以才有了這贈送袈裟與戒刀,請求玄奘法師替他佛前唸經之事。當一切有條不紊執行之事,她的心態,自然而然的也就放鬆了不少。隨著其心態的放鬆,一切也漸漸的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事情,就這麼巧,隨著天色的變黑,玄奘法師已經帶領這僧眾不停的誦經,有了這兩個時辰左右,而此時的武媚娘,心態也放鬆了有兩個時辰的時間,不僅吃的好,還休息的好…
故事,還真這麼巧,時間就這樣靜靜的走著,走到了玄奘法師帶領所有沙門,誦經的第三個時辰,就是十一月初五的凌晨時分。
這武氏媚娘,突然間從睡夢之中,疼痛的滿頭大汗,哇哇大哭了起來……
編者說: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巧合,因為一件禮佛之事,又接著引出來以後,一連串的禮佛經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