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的疑惑也是很有根據的,作為一個與佛教接觸甚多的人。其實他深知,作為這佛教的無上至寶,在以前遇到的所有僧人之中,當說到這舍利之時,都是頗為禮敬,甚是虔誠。
而這一次則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映襯在王玄策心頭的疑惑則是:為何說到這佛陀舍利,特別是這三顆無上至寶的時候,玄空大師竟是如此的隨意,僅僅就是頓了頓神,絲毫看不出來有禮敬之意思。
如若沒有深入接觸的時候,說這玄空大師,僅僅就是掛了一個高僧的名號,沒有真才實學,倒是也有可能。但是憑藉這兩天的接觸,以及這言談舉止,再加上今晚對這佛教興衰的考量,讓王玄策深深感覺到,這見解不僅要遠超於常人,並且還是一個很會居安思危的人……
就這樣,一路走這,一路想著;走到門口,看著這荒蕪的藍毗尼城在這皎潔的月光之下,映襯的是如此的蕭瑟,也不由得多望了一眼,就轉身回到了自己的禪堂之中。這時候周陳二人也才剛剛躺倒床上。看著他回來就不由自主的問到:“大哥,你這是去哪了?剛也找不到你”
“沒去哪,就去和玄空大師暢談了一番罷了。”王玄策一邊躺到這床榻之上,一邊蓋起了被子。
恰在此時,突然一個人影從這窗戶下方閃過:“誰”。王玄策一軲轆就從這床榻之上爬了起來,趕忙推門出了這禪堂,四下瞅了瞅並沒有其他什麼人,而此時這周曾和陳茂材二人也提著大刀衝了出來。
“大哥,怎麼了,看到啥了”陳茂材警惕的問到。
“剛才看到一個人影,從這窗戶下方閃過”王玄策隨口就說到。
隨之,這三人就這樣大致看了一圈,可惜的則是,暫時沒有發現任何異常之像,就這樣,帶著疑問,回到這房間之中安歇去了……
日出日落,又是幾日美好時光,伴隨著和煦的微風,王玄策等人又在玄空法師的指引之下,遊歷了這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坐樹蔭處。這一處地方,坐落在這藍毗尼城東北四十來裡,這裡也是以前的一處遺存,僅僅只有一座佛塔而已。當時的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在這樹蔭之下修行的過程之中看周圍的百姓耕田,隨之在這裡坐禪入定,而脫離五欲。
當時的淨飯王看見太子在這樹蔭之下入定時,日光返照,樹蔭始終不動地為太子遮陰,心中已經明白了太子乃是聖人,自此以後更加的愛護與禮敬。
緊接著他們又參觀了藍毗尼城西北方的上千座佛塔,並且在這裡弔唁了一番。說起這上千座佛塔,其實與劫比羅伐窣堵國的興衰有這很大的關係。當時自從太子成佛之後,這劫比羅伐窣堵國一直興旺發達。當初這勝軍王繼位以後,向釋迦族求婚,釋迦族因為他是不同族的人而鄙視他。但是又不好推辭,於是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用了一個僕人的女兒欺騙了勝軍王,並且讓他用重金聘娶。
而這勝軍王就一直矇在鼓裡,並且還立了這個僕人的女兒為王后。再後來就產下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就是毗盧擇迦王。在毗盧擇迦長大以後,就想到這舅舅家請教求學。到了這城南之後,見到一座新修的講堂,就到了裡面暫歇。
當時這釋迦族人,聽說他進去安歇之後,就趕忙把他給趕了出去,一邊趕一邊罵道:“你這個卑賤奴僕的兒子,竟敢住在這件屋裡,這屋子可是我釋迦族人建造的,是準備讓佛陀居住的,你能和佛陀比嗎?”
自此以後這毗盧擇迦王,就對著釋迦族人有了戒心與憤恨,在他繼位之後,就要報復從前受到的種種委屈,於是興兵討伐,最後就滅了這基本上所有的釋迦族人,全族九十餘萬人,被盡數誅殺。當時這屍體堆積如山,血流成河,後來上天為人心所驚動,隨即就埋葬了這些屍骨。
再後來人們就建造了一千多座佛塔,來紀念這些枉死的釋迦族人……
聽得這個故事,王玄策等人也不由得悲傷了起來,這曾經是多大的災難呀,在華夏大地最大的災難可能就是在這長平之戰,白起奉秦王之名,坑殺了趙國降卒四十萬,這已經震動了整個華夏大地,而在這五印度大地,竟然還有這樣的惡行,不由得惋惜了很多……
再後來,他們就到了這城南四里的地方,參觀了這釋迦證法歸見父王處,這個遺蹟也是別具一格。現如今也只是遺存了一座佛塔。這座佛塔也是無憂王時期建造的,距今已經有了八百多年的歷史。當淨飯王得知自己的兒子,就是佛陀,降服了魔軍,四處教化開導俗眾,於是心壞敬仰之情,希望對佛陀禮敬一番。
於是就派遣了一名使者,到佛陀的面前說道:“從前淨飯王和您有過約定,待您成佛之後,一定要回到誕生地,如今已經過去幾個年頭了,還未曾等到,所以希望您可以屈尊降貴,回到誕生之地,講經說法”
佛陀聽聞使者如此之說,一想也確實如此,於是就告訴使者,請他暫且回去,就說七日之後,我自會回到這出生地,
使者回去之後,就將佛陀的原話報告給了淨飯王。於是,淨飯王就下令群臣百姓清掃道路,擺放花草,與眾臣到這裡來停車等候。
這時候的佛陀,與大眾一起,有八大金剛作為貼身侍衛,四大天王在前面開路,天帝釋和欲界天神,侍從在左側;而大梵天王和色界天神,侍從在右側,眾多比丘尼跟隨在後面。就這樣佛陀在眾神的擁簇之下,猶如明月照耀群星一般,威嚴不僅驚動了三界,光明更是超過了七曜星君。步行在這虛空之中,來到這誕生之國。
於是這佛陀就在這誕生之國,開釋眾人,後來帶走了五百釋迦族人,也都日漸成佛。
當王玄策等人親自觀瞻這佛陀遺蹟之後,頓時也感覺到這種感官的接受程度,要遠高於書本上或者口口相授的東西,所以這接受程度要遠高於從前。再接著就觀瞻了這自在天祠與箭泉,這兩處遺蹟也是佛陀在未成道之前,所經歷過的東西。
編者說:每一個佛教遺蹟都有一段有意義的故事,要做一個會講故事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