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太多的變故,都是突然間的出現。而這種突然出現的變故,往往改變了我們太多的行動方案,有時候不僅讓人茫然無措,而且還讓人不知所從。不管怎樣,當遇到這些變故的時候,不僅要清醒,更要理清思路,只有這樣方可遇難成祥。
王玄策作為一個經歷了太多人生故事的人,面對著第三次出使五印度以來的第一次謀殺事件,想了很多很多,悟了很多很多。加上這些年來遇到的所有事,所有情,他總感覺這件事情很不簡單,總感覺有一雙龐大的手,編織了一個龐大的網,可是現如今,在五印度,還有誰有這麼大的能耐,還可以在背地裡編織這麼大一張網呢?苦思良久,中不的其中要領,不過讓其感覺最深的則是:人心都是會變的,以前是好人,但是不代表他永遠都是好人;既有好的,也有壞的,莫衷一是,一時也難以分辨。
但見今日的大唐使團這一行,就這樣旌旗飄飄,車霖瀟瀟,所有成員不僅換上了代表他們身份與地位以及戰功的明光鎧,而且手持陌刀,腰這擘張弩,跨這健碩的青海驄。沿著安寧祥和的官道,靜靜的往前走著。這一幕,不由得又讓人想起了前兩次出使之時,大唐使團的威武與雄壯。雖然很是威風,但是這次的這種威風之中,則充滿了甚多的警惕,他們每一個人都明白,此行以為這什麼,但是一定要往前走下去,畢竟為了心中那一抹夢想。
但聽這小六這樣問道:“大哥,你們可知道這大覺寺的來歷否?”
王玄策隨即就回到:“知道,這古摩揭陀國的所有事蹟,玄奘法師也已闡述了多次。”
“要不,你們給大傢伙講講。我們這幫人可是不太清楚”小六隨口就說出來這樣的一番請求。一方面他是為了緩和目前緊張與警惕的氣氛,另一方面也是想對自己有一個答疑解惑。此時的周曾,則大大咧咧的搶先一步回到:“那個吧,這大覺寺的歷史,我也比較清楚,就有我來說吧”
於是,但見這周曾清了清嗓子就對這眾人說道:“當年佛陀在摩揭陀國的菩提樹下悟道之後,後來人為了紀念他,就在他曾經悟道的菩提樹邊,用磚石壘砌了一座小城,這座小城東西長,南北窄,方圓有五百多步,聽玄奘法師說起,不僅奇藝名貴的樹木花卉陰影相連,並且纖細的莎草以及其他奇異的野草,也在這小城周圍覆蓋,蔓延。這小城的正門乃是東門,面對著尼連禪河。南門則連著大花池,西門扼守這險要之處,北門則直通大寺院。
而這北門之外的大寺院,就是這摩訶菩提寺。隨著玄奘法師的翻譯,翻譯成咱們的唐文之後,就喚做大覺寺。這座寺院,為以前的僧伽羅國國王所見,有六座院落。三層樓觀。四周的圍牆高約三四丈,建築與繪畫裝飾的都極為精巧。至於佛像,則全是用金銀所鑄造。同時還有不少的佛塔,每座佛塔都高大華麗,裡面供奉有佛陀的真身舍利。先前這曷利沙國內供奉的佛指舍利,就是從這裡拿走的。在佛指骨舍利在著大覺寺供奉的時候,每逢正月十五,就是咱們的元宵節日之時,都會請出來,讓眾人觀瞻。所以,一直以來,這大覺寺香火很是鼎盛。並且這裡的人,修行的法門,和咱們大唐的基本一致,都為大乘佛教。
我還聽玄奘法師說起,當年他在這摩揭陀國之時,就素聞這裡的僧人,不僅戒律嚴謹,並且儀態還很清靜整肅。同時修行的信念很是堅貞,所以均為得道的高僧。”
“這麼說來,我們此行,這大覺寺應該是和我們一條心的,畢竟這僧人的素養都是很高的”小六若有所思的向他們說這。
但聽這王玄策這樣說道:“希望如此吧,這大覺寺的寺主玄會法師聽玄奘法師說起,人也很是不錯,可是這一晃都已經這麼多年了,誰能夠說得清楚,道的明白呢,一切均得到了之後,詳細的查驗一番,方可明瞭。”
緊接著這周曾,又接著說道:“這僧伽羅國的國王,天生就深信佛法,當時有位同族的弟弟出家為僧。由於懷念佛陀的聖蹟,所以,就遠遊五印度各地。雖說身為同門,可惜的則是,當時的各個寺院,都看不起他來自偏遠之地,因此就將他拒之門外。迫無無奈,他只能夠返回本國。
當時他返回本國之後,國王,就是他的族哥親自的出城迎接他。當看到國王如此的大禮,這僧人兩相對比,就異常的悲痛,哽咽到幾乎說不出話來。國王看到這樣一幕,也很是好奇,因此就問到:“你莫非受了什麼屈辱,以至如此憂傷。”
他的這位弟弟,於是就這樣回答道:“我秉承國家的威力,雲遊四方求學問道。客居異國他鄉,遭受冷熱之苦不說。一言一行都受到凌辱和譏諷,經受這樣的屈辱,心中怎麼能夠高興呢。”
國王聽他這麼一說,隨即就明瞭了事情的前因後果,然後就向他問道:“既然如此,又如何是好呢?”
他的這位弟弟這樣回覆道:“真心希望大王一心,廣種福田。在印度境內建造佛寺,既能旌表聖蹟,又能享有美名,福德有助於先王,恩惠又澤被後世。”
國王隨即欣喜的回到:“這事兒太好了!你為什麼不早說呢?”於是就將國家貴重的財寶,獻給了當時五印度最大的王。
當時五印度最大的王。接納貢物之後。為了安撫邊緣之過的人心,就對使臣說道:“我現在用什麼來答謝貴國的饋贈呢?”
使臣說:“僧伽羅王致敬五印度大王,大王聲威遠播,澤被四方,鄙國一沙門,因欽慕風德教化,冒昧雲遊列國,以瞻仰祭拜聖蹟,不曾想投宿各個佛寺,竟然沒有一個可以留宿他的地方,不僅備受艱辛,還受盡了屈辱。進不揣冒昧,欲做長遠的打算。垂範後世,希望在五印度各國均建造一座寺廟,使遠遊他國的比丘們,有一個棲息休息的地方。”
這五印度最大的王就說到:佛陀潛移默化,遺留下來的風氣至今猶在,既如此我就答應你的請求。
而這又是佛教歷史上什麼故事的起源呢?請看下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