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這菩提樹一年四季不會凋零,並且巨大的樹冠形成天然的穹頂。再加上“菩提”在梵文的意思為大徹大悟之意。原本這菩提樹叫做畢缽羅樹,自從佛陀在這顆大樹之下大徹大悟之後,從此就改此樹為菩提樹。
而這一絲異常之像則是因為這顆菩提樹雖然枝繁葉茂,但是在根基之處,已有了空洞蟲蛀的跡象,在部分細小的枝節之上也有了枯萎的蹤跡。因為這是佛陀成佛的地方,雖然三人也觀瞻到了這些異常,但是未曾直接向玄會法師說明心中所想。
隨著目光所致,他們就來到了為這菩提樹所建造的小城正中;但見有兩尊菩薩像,雖說這兩尊菩薩像均面朝東邊,但是可惜的則是基本已經被泥土淹沒到了脖頸之處,而這一點,也讓王玄策等人也很是奇怪?
但見這向來機靈的玄會法師,望著三人都盯著這菩薩像發呆,而心生疑惑,於是就向他們問到:“老僧看三位,是不是都有一絲疑惑,為何我這大覺寺香火鼎盛,而不將這菩薩像好生清洗一番呢?”
聽得這玄會法師如此之說,王玄策三人不僅點了點頭,還異口同聲的回覆到:“正是有此疑惑。”
於是,這玄會法師就這樣給他們解釋道:“菩提樹下,正中的位置,名喚金剛座。從前賢劫剛剛形成時,金剛座與大地同時出現,位居這三千大世界的中央,下至金輪,上達地表,有金剛構成,方圓一百來步,賢劫一千佛,在他的上面而入金剛定,所以稱之為金剛座。他是證成聖道的場所,所以又稱為道場。不管何時,只要大地震動之時,只有他不會傾斜搖晃。所以如來將要證成正覺的時候,走遍四方,大地都傾斜震動,後來來到了這裡,大地也就安穩了下來。”
聽得他的這麼一番解說,但聽著王玄策隨即插話問到:“莫非這金剛座如今還在這泥土的下面掩埋這嗎?”
這玄會法師不緊不慢的接著回覆到:“應該是這樣,自從這佛進入末劫以來,佛法逐漸衰微,久經沙土覆蓋,再也看不見了。佛陀涅槃之後,諸國國王根據傳說中佛所說的金剛座規格,就用兩尊觀世音菩薩像分別標出了金剛座南北的邊界。在這北側的一尊則是他北側的邊界,在這南側的一尊則是他南側的邊界。”
話說到這裡,他們依舊沒有太重要的感覺,但是在這玄會法師說出這樣的話語之後,他們的臉色瞬間變得莊重和沉思了起來。但聽這玄會法師這樣說道:“根據先前佛陀的講述,這兩尊菩薩像淹沒不見的時候,也就預示著佛法將會從我五印度大地之上消失;在二十幾年前玄奘在我們大覺寺的時候,這兩尊菩薩像也僅僅只淹沒到了胸口的位置,萬萬沒有想到這幾年竟淹沒的如此之快。”
隨著這王玄策等人的思索,但見這周曾一本正經的對玄會法師說道:“那我們為何不將這菩薩像周圍的沙土清理掉呢?”
“周將軍的這個想法,我等當年也曾嘗試過,可惜的則是今日將這菩薩像清理出來,明日他又恢復了原貌,接二連三的幾次之後,我們明瞭這乃是天命,所以不再強做這件事情。”玄會法師隨即對他們說道。
“換句話說,如若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根據這佛陀的講述,沒多多少個年頭以後,佛法將在這五印度大地之上消失不見?”
“正是,雖說我等很是擔心,也看不透佛法的發展方向到底在何方,但是也只能夠聽從天命,畢竟這改天換命的想法,還是不要去做為好……”玄會法師語重心長的,根據這些年自己的修行與感悟說道。
“大師,很多事情,我們都應該去試一試,我想在這菩提樹周圍建造這座小城的目的,是不是就是防止這兩尊菩薩像的過早淹沒呢?”陳茂材也是若有所思的向玄會法師問到。
“並非如此,這座小城說來話長。自從這佛陀在此樹之下大徹大悟之後。這顆菩提樹則是命途多舛,中間遭受了很多次人為的破壞,一方面是異教徒的破壞,另一方面則是當時當政的國王所為。雖說他們數次幹下這罪惡之事,但是好在有佛陀的庇佑,每次沒過多久這菩提樹就再次生長,枝繁葉茂。後來到了這摩揭陀國的滿胄王時期,又有外道的僧人前來破壞這菩提樹。當時的滿胄王,也是心生悲憫,於是為了防止這佛陀最後的遺蹟遭到破壞,就在四周砌起了石牆。讓這顆菩提樹全部隱沒在石頭之中。雖說建造了石頭城,但是這佛像說也奇怪,並不是每年沒有都減少,而是在這佛教大興之時,他的身子就會露出了很多,在這佛教沒落之時,則會消失不少,如今這種消失的情況,則是以前均不曾出現的,再加上這菩提樹你們觀看是否有什麼異常呢?”
隨著這玄會法師的話語,王玄策等人才好意思的將這剛才所看到的菩提樹,下面中空,部分枝葉枯萎之事,盡數說了出來。
“是呀,這正是我等最為擔心的事情,五印度的佛法已經遠不如從前,一方面既沒有了百姓信奉的根基,二又遭受這婆羅門教的打壓,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雖說我等很想改變目前之現狀,但是卻絲毫卻改變不了。既然王長史這次出訪我五印度,正是為了這禮佛之事而來。並且透過這幾年的唐番道傳遞過來的訊息,老僧已經知曉,這佛教在你們大唐國已經大興。實不相瞞,老僧這大覺寺有一顆佛教的至寶,既然佛法終歸會在我五印度凋零,與其讓佛寶蒙塵,還不如將其贈送與王長史,帶回大唐,接受萬千百姓香火供奉。”玄會法師,望了望周圍四下無人,於是就說出了這般想法。
聽得這佛教至寶兩個字,王玄策三人為之一愣,互視一眼之後,就聽這王玄策連忙推辭道:“大師這萬萬不可,我想這至寶在貴寺已經供奉多年,玄策怎忍心將其帶走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