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談話的深入,但聽這王玄策這樣向鳩摩利羅問到:“不知大師準備往那裡去?”
“實不相瞞,這些日子也閒來無事,準備去吠舍厘國雲遊一番”鳩摩利羅隨著王玄策的話語,直接爽快的回覆到。
聽聞這鳩摩利羅也是準備向去往這吠舍厘國王玄策則是宛然一笑道:“看來還真是巧,不曾想我們之間還有這等緣分。”
“此話何解?”鳩摩利羅詫異的問到。
“我等這次前來咱們五印度的目的,正是為了禮佛,下一站也是準備去往這吠舍厘國禮敬一番維摩詰居士的故居,並且瞻仰一番這吠舍厘國的的遺蹟。既如此,那咱們不如就一路同行可好?”王玄策於是就向著鳩摩利羅發出了邀請……
聽聞這大唐國的使節,對自己這番盛情相約,只見這鳩摩利羅則是頗為欣喜的答覆到:“既如此,那就多謝王長史的邀約與美意”
經過這次談論,周陳二人以及所有的大唐使團成員,都對這個婆羅門教僧人產生了不少敬意,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博學多才,更多的則是他的博大胸襟。看著天色已晚,再加上離下一個集鎮還有很遠的距離,於是所有人也都用了一些素食之後,就以天為被,以地為床,在這快鬆軟的草坪之上,露營了一宿。
朝氣朝落,花謝花開,伴隨著五印度溼潤的氣候,欣賞著沿途優美的風景,沐浴這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一行人就這樣結伴而行。這一路,他們之間暢聊了很多很多,鳩摩利羅從王玄策這裡又瞭解到了大唐更深層次的東西,而王玄策則透過這一婆羅門教著名宗長,瞭解到了很多五印度很久都未曾參透的問題。總之,氣氛始終是這麼的融洽與歡愉。
因為對著五印度佛教的諸多瞭解,但聽這鳩摩利羅說道:“這吠舍厘國目前基本上都是信奉我婆羅門教,雖說佛教遺蹟甚多,但是都已經荒蕪,甚至連一個僧人都沒有,不過我可以給列位當嚮導?”
聽他這麼一說,王玄策等人則是頗為欣喜道:“既如此,那就多謝大師了”
“唉,客氣啦,能夠認識王長史也是小僧的榮幸。”鳩摩利羅則是面帶喜色的對他們說道。
於是,這一行人就這樣又一次伴隨著歡愉的氛圍。沒多少時日,他們就到了這吠舍厘國,來到了這吠舍厘國以前的王城遺址。
望著這些斷壁殘垣,感觸這曾經的一繁華偉岸之王城,觸控著歷史的痕跡,王玄策也是百感交集:“唉,真是世事難料呀,曾經這麼雄偉的都城,如今竟是這般景象,實在是讓人傷心呀”
“歷史不僅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更是在現代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之中,推動這他往前發展;當某件事物,在這個地方不適應的情況下,也只能夠荒蕪下來,留給我們的就是一片斷壁殘垣。”鳩摩利羅答道。
“是呀,大哥和大師你們說的都對,既如此,咱們也甭看了,往前走吧,根據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記載,這維摩詰居士的故居離這王城應該沒多遠。”周曾隨口就又禿嚕出來這樣一句。
“那就往前走吧,周將軍說的對,這也沒什麼看的了,這維摩詰居士的故居,正在這城西北五六里的地方,也就一炷香的時間,咱們就可以趕到”鳩摩利羅隨口就說到。
沒多大一會,他們就來到這維摩詰居士的故居。只見這故居,靜靜的矗立在一處禪林之中,這禪林也不是太大,但是卻曲徑通幽。儘管這禪林之中頗為清幽,但是僅僅只有一座佛塔,一座精舍而已。隨著這鳩摩利羅的指引,他們就來到了這佛塔跟前,只聽這鳩摩利羅這樣對他們說道:“這座佛塔就是當年維摩詰居士,為信眾講經說法的地方”
望著這高聳的佛塔,也是頗有年代的質感,但聽這周曾隨即就向鳩摩利羅問到:“我雖然也知道這維摩詰居士,乃是佛教的大善人,但是對他的具體事蹟則不甚瞭解,希望大師可以幫忙答疑解惑”
於是,這鳩摩利羅就對他們說道:“據小僧所知,這維摩詰居士是和文殊菩薩同時期的人物,都是佛陀的老師。並且還是這吠舍厘國的一個富翁,擁有萬貫家財。雖說如此,但是他還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境,所以,終得正果。維摩詰為諸大菩薩之代表。直心正念真如,親證平等實相;見得一切眾生心源,具足恆沙煩惱,無量功德。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眾生,除心源上之煩惱,顯心源上之功德。然其為模範與標準者,須依已除已顯之佛。起廣大心,證如實相,則能依佛功德為功德也。
還記得有一次,他稱病在家,驚動了佛陀。佛陀特派文殊師利菩薩等去探病。佛知道維摩詰菩薩只是詐病,所以派去了被譽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見到維摩詰居士之後。二人互鬥機鋒,反覆論說佛法,義理深奧,妙語連珠,使同去探訪的菩薩、羅漢們都聽呆了。一場論戰後,文殊菩薩對維摩詰居士倍加推崇,人們對維摩詰菩薩也更加崇敬了。自此便有了這佛教界第一大善人的尊稱。”
的確,正如他的所述,這維摩詰居士不僅是佛教界的第一大善人,並且記錄他言行的書籍則稱作《維摩詰經》。這本經書不僅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經典,而且也是玄奘法師從五印度帶回來的大正藏經書中的一冊。
這《維摩詰經》的主旨思想就是宣傳在世俗生活之中,透過修煉也可以成佛。當然他的這種理論,影響了我們初唐時期的一代詩人王維。他的字摩詰正是如此。這《維摩詰經》,同時宣傳大乘般若空觀,批評小乘的片面性,彈偏斥小嘆大褒圓。月溪禪師謂“此經是直接表示真如佛性,故與禪宗祖師所發揮者最為吻合。六祖《壇經》所示道理,與此經共通之處甚多,歷代祖師亦多引述此經言句以接後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