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看來,他做錯了那麼多事情,甚至付出了自己的餘生,所以他對自己的女兒絕對沒有虧欠。”
“可是在他的心中他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做都無法彌補自己的女兒,而或許他潛意識中並沒有這麼認為,可他在每次見到自己的女兒失落時,他的臉上也只會出現虧欠。”
“而這種虧欠林逸除非自己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救贖,否則是一直都不會消散的。”
那位學者說到這裡後,主持人和一旁的嘉賓們也都是連連點頭。
他們也很同意這位教授的觀點。
因為在外人看來他們並沒有代入父母或者子女身份之中。
所以他們看待一件事的角度和當事人是完全不同的。
那些可悲又可敬的父輩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卻站在另一個方面。
他們將自己子女獲得的成就與自己的悲喜掛鉤。
他們看到自己的子女人生過得越來越好,有了家庭,有了他們自己的子女,他們也會一同高興。
即便他們什麼也沒得到,可他們的心底就是會生出那樣的喜悅。
而這也恰恰解釋了為什麼。
那些掏空了自己一輩子積蓄為子女買房的父母們。
他們付出了那麼多的代價,卻還認為值得了。
還不一會兒。
那位教授便繼續回答起了,網路上觀眾們提出的第二個問題。
他先是重複了那個網友的提問一遍,他緩緩說道:“這位網友因為看到了記憶片段之中的畫面,覺得那些片段之中的畫面太像他的曾經了。”
“所以他覺得很多人都應該經歷過,雖然那些家庭都不會像林逸的故事那樣精彩,那樣曲折,那樣的悲慘。”
“可在本質上是並沒有區別的。”
“那個網友曾經就有過這樣的經歷。”
“所以他想問一下,我們在場的這些嘉賓們曾經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而當這番話說出口後。
那位教授先是沉思了一會兒,之後抬頭望向鏡頭說道:“這樣的經歷其實,我曾經有過,所以就不用去問其他幾位老師了,就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這個網友說的也沒錯,其實這樣的畫面是很常見的。”
“就如同我之前提到的那些,因為害怕自己的身份讓自己的孩子困擾,所以即便去學校看望子女也不願意和自己的孩子見面的父母,這些畫面就和記憶片段之中的畫面是那麼的像。”
“而曾經的我,在放學的時候看見過這樣的場景。”
“當時我的成績很好,初中被保送到了全市的一所重點高中。”
“上了高中之後成為了一位走讀生。”
“其實我的家境並不算很好,家也並不在學校周圍。”
“所以按理說住讀生應該更省錢一點,可是我的家庭窮的連住宿的費用都交不起。”
“我記得我高中的時候,我的父親就陪著我一起來到市中心。”
“他就找了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讓我和他一起住在員工宿舍之中。”
“而因為他工作的原因,我也覺得我這麼大了不需要家中接送,所以每天我都是自己放學坐公交車回家。”
說到這裡後。
周圍的一些嘉賓便有些詫異的望向了正在說話的這位教授。
因為這位教授他們是知道的。
他的穿著一向都很得體,行為舉止也非常的優雅。
所以他們便覺得這位教授應該是那種有錢的人家才能教育出來的孩子。
他們也都下意識的認為這個教授出生的家庭應該是那種非常富裕的家庭。
否則也不可能培養出因為像他這樣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