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東瀛整體經濟癱瘓,汽車製造業卻在二戰中仍保持發展的背景下,汽車製造業成為東瀛復興計劃中最重要一環。
1945年東瀛投降僅僅13天后,當時的東瀛政府命令通產省召集豐田、日產等,商討東瀛工業再建問題。
二戰後,出於政治上的考量,醜國政府給予東瀛大量經濟援助,其中一項就包括幫助東瀛本土汽車業發展。
東瀛透過關稅壁壘、財政補貼、信貸支援等種種手段,1955年就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1950年6月打響的朝鮮半島戰爭,醜國選擇東瀛作為其重要的軍備供應方,東瀛的到了34億美元的訂單,成為整個東瀛經濟的救命稻草。
五六十年代,是東瀛戰後重建的關鍵時期,也是東瀛國內民用車市場徹底開啟的時期。
1955年9月,東瀛重新加入gatt,政府為本土車企爭取到了10年的緩衝期,直到1965年10月,才徹底放開了東瀛市場對於進口汽車的准入壁壘。
10年間,東瀛汽車製造業大力進行技術革命。日系車企在巴西、墨西哥、智利、南美等新興市場投資建廠。整個60年代,日系車企完成了本土的徹底壟斷,同時有條不紊地進行海外佈局。
東瀛車企在全球中低端市場叱吒風雲的同時,同時日系車並沒有忽略高階市場,60年代末期,馬自達公司研發出成熟的轉子引擎,從而為日系車在賽車領域開闢出一片天地。
70年代的石油危機重創了歐美車商,但是卻讓推崇小排量車,更加省油的東瀛汽車業從中受益,就此走出東瀛走上世界汽車的舞臺。
石油危機之後,大量醜國家庭難以承擔高昂的油費,進而選擇了東瀛汽車代替費油的美系車;
而在歐洲注重節能減排之後,東瀛車又進一步抓住了歐洲市場,一躍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的巨頭。
70年代,東瀛汽車以低價、省油、可靠性好、市場適應力強全面進入國際市場。
1980年,產量首次突破1 000萬輛大關,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國。日系車在歐美市場的爆發式增長開始遭到各國政府抵制,醜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先後出臺法桉限制東瀛車進口,直到1994年,這一貿易限制才被廢除。
80年代,是日系車完成海外佈局的時期。
1983年日產在北美建廠;
1984年豐田在北美建廠;
三菱與克來斯勒合作;
馬自達與福特牽手;
鈴木與通用在加拿大聯手;
富士與五十鈴抱團。
1990年,東瀛汽車產量達到1 350萬輛,至歷史巔峰,東瀛終於成為醜國和歐洲之後世界第三個汽車工業發展中心。
東瀛汽車大量出口導致日美汽車貿易磨擦,加之如日元升值等因素,讓醜國決定對東瀛動手。
1985年9月《廣場協議》簽署,對日系車出口是一個打擊。不過19871991是東瀛泡沫經濟時期,國內汽車需求勐增。
1991年,東瀛的經濟泡沫被徹底刺破,日系車也陷入低迷期。
1994年日系車年產量下滑至1050萬臺。
不過東瀛汽車工業並沒有就這樣被擊潰,日系車企開始大規模兼併重組,加大技術革新。
這一時期的日系車開始確立三個特點:注重環保,強調安全,細分使用者市場。日系車在東南亞地區有80%佔有率。透過承諾為較落後國家提供技術,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換取政策優惠,日系車在亞洲地區迅速擴張。
張忠華不禁想起了未來東瀛汽車三巨頭豐田、本田和日產難免感慨,再想想國產的汽車不思進取的樣子,不禁搖了搖頭。
別說東瀛和歐美的老牌汽車製造商,就算是韓國剛剛成立的現代汽車也是各種吊打國產汽車。
六七十年代,炎夏老一輩的科學家在極端艱苦的環境裡完成了原子彈、氫彈、衛星、火箭的的製造,一代人的時間完成了幾代人的任務。
後來的科學家連個汽車發動機都找不出來,真是……
集團在東瀛的事情告一段落,張忠華帶著他龐大的安保團隊上了飛機,隨行的還有兩支裝滿磁帶的箱子,不過張忠華已經安排人提前進行了安檢。
說起來醜國的安檢真的非標扯澹,該查的不查,不該查的往死裡查,前世張忠華就看過新聞,醜國有機構對醜國機場的安檢進行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