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翻過來覆過去看了看,點點頭:“這就是端硯的特點,實用性相對更強,品相要靠養,跟炒菜的鍋一樣,養好了,會越來越好看,但養不好,則會越來越土,越來越灰,這個就是擱置時間太短,花紋和色澤都有點退化的意思,不過不要緊,用一段時間,花紋就會逐漸顯現,品相也會越來越好。”
“那斷代呢?”
“你們覺得呢?”
“這是生坑貨,包漿不太好判斷,但絕對是清中期以前的東西。”
徐青微笑:“不放再大膽一點。”
“清早期?”
“明末清初吧,比清早期還能稍微略早一點。”
傅青主六十歲是1667年,也就是康熙六年。
但這硯臺明顯不是當年所雕,畢竟戴廷栻也是晉省人,而這硯臺卻產自兩千公里外的端州。
所以大機率這方硯臺在傅青主六十歲之前就已經被戴廷栻收藏一段時間了。
這麼說,這硯臺出產的時代確實比清早期更早一點。
不過,上邊的題詞這麼清晰,潘中華和周不凡都沒看見?
這時,潘中華驚訝地瞪大眼睛:“老弟,你的意思,這,這上邊的題字是真的?”
“怎麼,你們懷疑有假?”
“對,我懷疑是後刻甚至乾脆就是偽作,因為這類物件在晉省的古玩市場上有很多,傅山和戴廷栻可是晉省尤其龍城一帶的名人,倆人的事蹟廣為人知,各種仿品層出不窮,甚至有晚清民國時期的高仿,不少人在這上面栽過跟頭。”
“這麼嚴重?”
“沒辦法,晉省雖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但真正出頭風的文化人尤其是近代的文化人卻不算多,而傅山絕對是山尖上的人物,那些利慾薰心的傢伙們自然會瞄準傅山下手,”潘中華苦笑:“所以這些年,看到跟傅山相關的文房用具,我們直接忽視各種題詞題跋,怕被誤導。”
好傢伙,這可不是一般的嚴重。
不過也正常,古玩造假本就是這樣的,圍繞著歷史名人的活動範圍可勁兒造,去董其昌的老家看看,古玩市場上隨處可見董其昌的真跡。
也因此,假貨氾濫的地方忽然蹦出來一件真品,必然讓人摸不著頭腦。
難怪潘中華和周不凡會忽略上邊的題字。
狼來了效應作祟。
徐青瞭然,點點頭:“我明白了,不過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們,這硯臺沒毛病,就是明末的東西,而且是一流的好東西,價格不便宜。”
“真的?”潘中華大喜。
周不凡也笑得裂開了嘴巴:“我就說嘛,看著很不錯的,就是這品相……”
徐青微笑:“這品相沒關係,懂的都懂,不會糾結這個,也不影響市場價,要是有人用品相砍價,要麼是真的懂行且真的想要,要麼就是真的不懂。”
“那老弟你再給估個價唄?”
“真要我估價啊?”
“那當然。”
徐青玩味地盯著潘中華,又看了看周不凡。
潘中華點頭。
周不凡也滿眼期待。
只是,這個價格該怎麼說呢?
以實情相告?
還是隱瞞下這硯臺是六品靈寶的事實並想辦法拿下?
這可是六品靈寶,有幾個人能不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