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羅剎人大耗國力拼死湊出的一萬多遠征軍,最後還是被鄭成功算計了。
鄭成功在剛剛接觸新一波來襲敵軍主力時,還假裝防備不足、沒有預料到羅剎軍的主攻方向,然後在黑龍江北岸“丟盔卸甲”,敗退留了一些物資給羅剎人。
羅剎人一看就地得到了補給,甚至還繳獲了一些明軍倉促撤退時留下來不及燒燬的小船,那些殖民掠奪者的貪婪本性就又被點燃起來了。
他們看著黑龍江干流南岸肥沃富饒的土地,一想到只要渡江搶一把大的,就能以戰養戰,他們便毫不擔心這是誘敵之計,直接渡江了。
誰知,當時正是小康二十七年夏天,黑龍江水量豐沛,可以通航。
結果羅剎軍隊全軍渡過黑龍江不久,就發現明軍的北海艦隊,居然早就從枯葉島和廟街那兒的黑龍江入海口迂迴入江、然後趁著羅剎人渡江後過來斷其歸路。
看著水量濤濤的黑龍江,看著一堆24炮到38炮的風帆護衛艦直接開進內河斷絕歸路,羅剎軍隊士氣大崩。
明軍埋伏在南岸的主力也及時收攏包圍網,最後只是付出了伏擊戰場周邊一個縣城、幾個鄉鎮被羅剎軍破壞劫掠燒燬的代價,就把一萬四千人的羅剎遠征軍主力徹底斬盡殺絕。
這一戰著實讓羅剎人傷筋動骨,此後數十年再也不敢正眼看覷黑龍江流域,甚至連瀚海周邊都不敢來了。明軍也徹底就此掌握了對漠北蒙古,以及周邊適宜人類居住地區的控制權。
羅剎國內,因為遠征軍的覆滅,幾個重臣也因此被處罰,導致朝堂上狠狠換血了一波,新掌權的朝臣就宣揚不再跟大明正面武力對抗,只派小部隊和賣軍火、跟噶爾丹合兵一處,爭取在中亞和疆地擊敗大明。
而大明這邊,在小康二十八年徹底確定羅剎人不會再在外東北發起攻勢,徹底把他們打跑了之後,又休整了一兩年,終於對噶爾丹發起了最後一擊。
……
而羅剎人到了這個時候,還依然堅定支援噶爾丹,當然不是因為羅剎人有什麼高尚的國際注意情操,他們完全是考慮到“如果噶爾丹最後也撐不住了,羅剎國可以從噶爾丹曾經佔領的區域上,吞併掉多少土地,能不能把中亞握在手中”。
如果羅剎人不出兵,不跟噶爾丹並肩作戰,那麼當噶爾丹崩潰的時候,他們也沒有這個便利去伸手分遺產。說到底就是這麼簡單,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可惜,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一切鬼蜮伎倆都是沒用的。
小康三十年(1692),最後的總攻開始了。而過程其實沒什麼好贅述的,因為用四個字概括,那就是摧枯拉朽。
武器技術代差,國運上升期的氣勢如虹,此前屢戰屢勝的心理優勢,敵人內部的膽寒和韃靼其餘被征服各部對噶爾丹的宿怨舊仇,一切的一切匯聚到一起。
天時人和都在大明這邊,唯獨地利和補給難度方面噶爾丹可以稍微佔點優勢。
噶爾丹打了多年,把韃靼諸部的總人口,從五百大幾十萬接近六百萬,打到了堪堪只剩四百萬。
中亞諸國佔領區的人口,加上他原本擁有的青藏地區人口,這兩部分加起來,原本巔峰期也一千一百幾十萬。但是在反覆拉鋸洗佔有的仇殺,以及由此帶來的瘟疫、災荒餓死,從小康二十二年到三十年,八年裡連續銳減,現在全加起來只有不到七百萬了。
而這七百萬裡,有兩百萬是青藏地區的,中亞地區被征服民族只剩五百萬。
所以,噶爾丹在最後垂死掙扎時,他手上剩下的人口,已經從巔峰期的近兩千萬,跌回到只有九百萬了。其中的青壯也是反覆被抽去當兵,國力可以說耗竭到了極點。
跟大明耗國力,前前後後打了八年,他準噶爾部有這個資格嗎?現在的資料,就是他的下場!
經過兩年的攻伐,噶爾丹最後重新拉起的號稱“三十萬草原騎兵”,終於崩盤。噶爾丹本人在小康三十二年(1694)開春時,因為急怒攻心病倒,隨後又被想要投降的部下刺殺,將屍體獻給大明想要求和。
但大明不會做縱虎歸山的事情,要求和就要全部內附、接受改土歸流,不考慮只名義上承認大明為正朔的求和,因為韃靼人的歷史劣跡太多了!反覆無常不可信!
噶爾丹殘部無奈,只好投靠羅剎人,抱團求生。而大明在小康三十二年這一年裡繼續追擊,跟投羅剎的準噶爾兵殘部,以及羅剎人糾集到中亞的五萬歐洲士兵血戰,最終殲滅其大部,殘部也都逃回歐洲。
大明徹底把準噶爾部曾經控制過的哈薩克、塔吉克和烏茲別克地區統統收入囊中,無論是阿拉木圖還是撒馬爾罕,都是大明的國土——既然這些地方曾經屬於過準噶爾,那如今當然屬於大明,沒毛病。
西北地區的爭奪,至此徹底落下帷幕。
地球之上再無以韃靼為名的汗國,打出成吉思汗子孫名義建立的汗國,至此全部被滅。
今天也會有日更萬字,馬上要完本了。新書《舍弟諸葛亮》求票求收藏求追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