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沉樹人在早年黃州軍中推廣的刺刀,刃長不過兩尺多,加上五尺長槍,總長度可以達到七尺多,也就能在近戰中勉強當反騎兵的槍矛使用了。
但自從短管雙管噴發明後,槍管長度才兩尺多,加上槍托握把全長也不足三尺,再配上老式刺刀的話,攻擊距離也完全比不上騎兵的槍矛,也就失去了騎兵衝鋒對刺的用途。
所以,雙管噴從發明出來那天起,就是不帶刺刀的,使用這種槍械的騎兵,也都會另外單配近戰武器用於肉搏。
宋應星顯然是發現了這個短板,覺得撫臺大人發明的刺刀太好用了,應該想辦法給所有長銃都配刺刀,於是就發明出了這款刃長超過了四尺的短槍用刺刀,確保銃、刺刀合起來後,總長度依然達到七尺。
沉樹人看著眼前的刺刀,也有些恍忽,這東西形狀居然有點像後世60年代的三稜刺刀——當然,額外那道凸起的愣,其實也只是起到加強筋的作用,是鈍的,並不是為了多一道鋒刃強化殺傷,只是為了在用強度不太高的材料,鍛造長度更長的刃時,刃身不容易折裂。
沉樹人後世在網上,早年也看到過不少吹噓三稜刺刀殺傷力的地攤文,印象裡2010年以前特別多,吹得玄乎。後來資訊越來越透明,網民水平也逐漸提高,那些地攤說法市場也就漸漸小了,銷聲匿跡了。
三稜刺刀比更後世的現代刺刀比,當然沒有什麼獨門殺傷效果,之所以被淘汰,也不是因為太殘忍被禁用,完全是冶金工藝提升了,鋼材質量變好後,無需加那道加強筋,刀刃也不會折斷。而加了愣之後,反而會讓刺刀的多用途性大大受限。
宋應星現在在刺刀上加愣,完全就是他自己想出來的,並不是沉樹人瞎指揮,宋應星要解決的,就是鋼材強度的問題。
當然了,他搞了這個加強筋刺刀後,也不是完全沒好處。沉樹人簡單問了一下後,得知這種帶加強筋的新式刺刀有個巨大的好處,就是成本低廉,可以直接模具澆灌鋼水鑄造。
而此前的刺刀,都是要由鐵匠最後鍛打鍛造的,雖然只需要傳統鐵匠,不需要會造槍管的高技術鐵匠,但那畢竟也是鐵匠。能省技術人員的人力,總歸是好的。
另外,這也是大冶這邊的鋼鐵廠,使用了新式高爐,提升了爐溫,提升了鋼鐵質量,才能這麼搞。….
要是用傳統低溫鑄鐵,直接澆鑄的話,質量就更沒法看了,裡面全都是疏鬆孔洞。而沉樹人改良過後的大冶鋼鐵廠,生產出來的至少是初級鑄鋼的質量,直接模鑄帶加強筋的刺刀,再簡易打磨即可投入食用,才成為了現實。
材料的加工工藝便宜了那麼多,上了戰場後幾場激烈戰役下來就折斷報廢也不可惜,反正槍身不用換,頭上的刺刀直接卸了再套一個上去,也算是「模組化設計」了。
沉樹人看完後,點評道:「這東西,大規模製造,節約成本是一把好手,但給騎兵用還是算了,騎兵有騎槍馬刀還是方便一點兒,最多作為補充備用,不嫌重的話可以馬背上多掛一個。
不過,用鑄鋼直接造帶加強筋刺刀,這種省錢的辦法,給以後大規模擴軍的非嫡系部隊用也是可以的。畢竟產量大,便於短時間內大量生產,不佔高階工匠工時。」
【推薦下,@
這東西不算什麼創新,因為全身板甲在西方1450年之後就出現了,1550年之前達到巔峰,隨後隨著火器的普及,全身板甲又開始逐漸沒人造了。
沉樹人手下有鄭成功那邊找來的西班牙人荷蘭人,宋應星方以智日常工作時自然也會有機會跟這些外國人切磋,最後中西合璧,吸收西方重甲的優點,這一點都不奇怪。
沉樹人久居高位,又富可敵國,這個時代但凡有的東西,他就幾乎沒有沒見過的。
所以這幾年,他家裡也有收藏過幾套從西方高價弄來的全身板甲——並不是為了上戰場時親自穿,純粹為了收藏,外加可以借鑑啟發。
所以沉樹人也知道,西方全身板甲的厚度,普遍也就在1.5到2.5個毫米之間,對應到大明這邊的尺度,還不到一分厚,最多半分到零點七分。
別小看半分厚的全身板甲,按照鋼材的密度,那全身重量已經超過25公斤了,如果是零點七分厚的,可以達到30多公斤的全重,還不算頭盔和鐵手套鐵靴,絕對需要壯漢才能穿得動。
這樣的板甲,卻連槍口動能500焦耳的黑火藥鉛彈都防不住,所以才會被淘汰。
但沉樹人現在眼前看到的這塊胸甲,卻至少有兩分的厚度,也就是重型全身板甲三倍的厚度!大約六七毫米。
而代價則是,這塊穹隆一樣的甲片只能防胸前,防住軀幹正面,光這一片就15公斤重了,摺合明斤有26斤。
沉樹人眼珠子一轉,掂量著胸甲問道:「這個可以防住鳥銃的獨頭鉛彈麼?鐵札棉甲就已經可以防住小霰彈了吧,還特地搞個這麼重的,多半是為了防獨頭彈了。」
一旁陪同視察的宋應星,看撫臺大人點破了其中關竅,也是服氣的:「大人真是見多識廣,實不相瞞,此物就是純粹把最厚的西洋胸甲再加厚兩倍,實驗後,可以防住裝藥四錢、鉛彈重四錢的獨頭彈。
不過,真要使用的話,裡面還需要厚實的皮、棉,否則鋼甲凹陷帶來的力道,還是能把人打出內傷或者骨折。也因為太重了,這一片就超過25斤,實在沒法全身防護,只能護住胸腹。
其他要防禦霰彈的話,還是用普通鐵札棉甲就夠了。另外,也是多虧這大冶鐵廠的鋼材,質地比其他地方更好,才能用重型水錘鍛壓如此厚重的甲片。」
沉樹人隨便點評了幾句,對於屬下的自發創新,他還是鼓勵的。不過這種重甲,現在對於打眼前的農民軍,倒是沒太大用途,因為張獻忠部隊的火器數量並不多。
除非是將來張獻忠繳獲了一部分四川明軍官軍武庫裡,老舊失修的火器庫存,並且也堅持用獨頭彈戰鬥,那這種新式鐵甲還有點用武之地。
否則,暫時就只能給將領們加強防護用了。
沉樹人看完之後,繼續追問:「這些都是零敲碎打,小打小鬧,有沒有什麼質變的突破,我原先關照過的那些天馬行空的想法,一個都沒能實現麼?」.
浙東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