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知府還對秦總兵解釋,說他早就聽聞秦總兵有數次力勸邵巡撫要分兵嚴謹把守入川諸處山險之地,不可只守白帝城瞿塘峽,是邵巡撫不聽,覺得兵力不足只能重點防守,這才釀成今日之禍。讓秦總兵不要擔心朝廷降罪,切不可因畏罪而魯莽冒進。
秦總兵聽了張知府的反覆力勸之後,這才冷靜下來,於是修書一封,請張知府送交撫臺大人處,代表川中將士百姓求援。”
張名振說著,讓人找來秦良玉透過張煌言送來的求援信。這封信本來也不可能更快送到了,昨晚拿出來和今天早上拿出來,這點時間差也沒區別,反正沈樹人也不可能昨晚連夜處理這事兒。
沈樹人聞言後,也是著實驚訝了一小會兒,然後仔細看了秦良玉的求援信,斟酌著說:
“對張獻忠沒能除惡務盡,是我當初進攻太慢所致,我也算有一定的責任。但如今既時皇命在身,我也不好親自調兵遣將立刻增援秦總兵,
何況這兒對李自成的戰鬥,還需要最後五六日的掃尾、跑馬圈地光復開封周邊。只能是先準備起來,把二線已經可以閒下來休整的部隊,調回荊州、夷陵府,或者前出至巫縣秭歸,準備入川。
最後的命令,還是要等朝廷旨意,咱可不能以朝廷的兵馬,私相授受肆意妄為。不過我會先回信讓秦總兵放心的,她給我寫信求援時,應該也有同步派人去京城報急請旨了吧?等我的人馬調動到位,旨意應該就會下來了。
我這兒再另外修書一封,派人加急送去京城,給如今還在京城幫忙打探運作的方孔炤方世叔。讓他也從旁託人催促一下,勸陛下身邊的近臣儘快分兵命銳救援四川。秦總兵在京城缺乏人脈,她的求援信走正常兵部流程,怕是沒那麼快批下來。我們幫著推一把,才好不誤事。”
張名振等人見撫臺大人處置得當,也都沒有再多說,各自去履行本分不提。
沈樹人也沒多思索,稍微想了想後,一氣呵成寫了一封給方孔炤的密信急件,把該交代的都交代了,然後找個心腹屬下,帶了一群護衛騎兵,立刻快馬加急繞路送去京城。
——
PS:關於昨天的內容,稍微解釋剖析幾句。有人為李過的死覺得惋惜,因為李過歷史上抗過清了。但我想說的是,李自成麾下,歷史上後來抗過清的部將,也不止這一個,將來想折服改邪歸正,完全可以依賴其他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國姓竊明】 【】
而歷史上李過能服軟,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李自成是不明不白死在地方鄉勇武裝手上的,不是死在南明朝廷的正牌官軍之手,所以給雙方找到了一個化解掉部分仇恨的臺階下。
但我這本書裡,肯定不可能讓李自成死在這種宵小之輩手上——歷史上李自成南下,是來打左良玉的,左良玉跑了,他才死在宵小之手。但這個時空,沈樹人可能像左良玉那麼慫、跑掉麼?
我不想劇透,所以這裡只是說一下人設,說一下立場,別的不多說,我只說主角誓死不跑。
另外,很多人對李自成的漢奸屬性,一直有開脫,為了吸粉,為了賺錢,各種洗白。我反正成績差,要我為了錢而說謊,就不可能了。
所以,我不可能讓李自成的任何血緣親戚來主導將來的闖軍殘部。李過和李自成的關係,與李定國和張獻忠的關係,是不一樣的,李定國曆史上功勞就比李過大得多,而且李定國跟張獻忠沒有血緣關係。
我就說一點——弘光元年的李自成,是在什麼情形下南下的?是在他跟清軍打又打不過,於是想打南明打左良玉搶地盤搶錢糧搶人口回血。這是典型的“外戰打不過,主動挑起更大規模的民族內戰”,相比之下,當時南明雖然有聯虜平寇的口號,但實際上沒有能力北伐,只是各自守住地盤。
所以,說一句李自成有“在韃子已經入關的情況下,進一步挑起擴大漢族內戰”的歷史罪孽,是絕對沒得洗的。崇禎死之前,他打明朝,這沒問題,這是農民戰爭,但是崇禎已死,韃子已經跟他打了那麼久了,他不想著反推韃子還想南下燒殺搶掠,這不是漢奸這是什麼?
或許有人說,“他打不過就跑有什麼不對,他只是剛好在北方,憑什麼就要他來扛韃子”,那我就要說了:崇禎死之前,也一直是崇禎在扛兩面夾擊的傷害啊,崇禎要是不扛兩面夾擊的傷害,說不定都死不了。
既然要搶北京,殺崇禎,他上了那個位置那他就該有擔當,上了那個位置後不抗清反而繼續擴大內戰,那就是漢奸。
何況他的形勢比崇禎好多了,崇禎是真被兩面夾擊,而李自成南面的南明最多隻是在坐山觀虎鬥,並沒有實力進攻他。
在民族氣節這個問題上,崇禎比李自成至少還強了百倍。崇禎垃圾是垃圾在剛愎自用、要面子、為推卸責任而濫殺大臣,但崇禎的民族氣節絕對是沒問題的,崇禎一輩子寧死不屈不認慫這點沒得黑,死則死耳以身殉國,這很難的。
很多人為了政治正確,為了吸農民軍粉消費,只要是農民軍就美化,
莪只能說,李自成在階級抵抗性方面是沒問題的,但是在民族大義上就是有問題的,民族性和階級性是兩個問題,階級性的正義與否跟民族性的正義與否根本毫不相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國姓竊明】 【】
這是個複雜的世界,為什麼一定要搞成“好人就是徹底的好人,壞人就是徹底的壞人”呢?民族性上是壞人,階級性上是好人,兩個考察維度好壞不一不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