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午飯,趁著李靜不注意,偷偷打了一些李靜中午做的閩南鹹飯,溜出了門。
“如果他倆還在的話,肯定還在餓肚子,這些剛好可以給那倆,填飽肚子”李可拿著打包了的飯,準備給那倆年輕流浪者送去。
李可沿著昨天的記憶走向了張龍與王琳的所在地。
張龍與王琳,看到昨晚的小孩又來給自己送飯過來,十分感謝。
“這個飯,好熟悉。”張龍想起來這是閩南的鹹飯,張龍脫口而出說了一句普通話。
“你是華夏人,還是閩省閩南老鄉?”
李可點了點頭。
“我叫張龍,她是我女朋友王琳,我倆也是華夏閩省人,老家福青的。”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此時張龍向李可介紹自己和女友。
男流浪者,叫張龍,26歲,寸頭,一米八的個頭,身材極為魁梧,曾在華夏國的某偵探兵連服役。
他出生在華夏閩省的福青,從小學習詠春拳。
詠春拳是一門華夏傳統武術,是一門制止侵襲的技術,是一個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合法使用武力的拳術。
詠春拳較其它華夏傳統武術、更專注於盡快制服對手、以此將當事人的損害降至最低。
詠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有說法,詠春拳的創始者是閩省福青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師太(原名硃紅梅),五枚師太將禪武結合,最終創出一種適合女性演練的的實用功夫——詠春拳。
之所以用“詠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學心得的結晶體現。如簡單的一個“詠”字的右半邊“永”字的點、橫、折、豎、勾、挑、撇、捺,就暗藏著詠春拳的拳理與招法。
張龍身懷絕技,一身好身板,在偵察兵連,立功無數,以為他往後一生都要為人民而戰,結果部隊精減計劃開始,他退伍了,退伍後,在一所學校裡當體育老師。
八十年代時,正逢“赴扶桑潮”的興起,看著身邊很多去扶桑國的朋友都賺了不少錢,張龍也心動了。
正巧有天他在路上看到了一份關於扶桑國留學的傳單,於是花5毛錢買了一份,傳單上介紹的學校名為茨城巖田國際大學,他對這個學校並不瞭解,但心裡總覺得如果去扶桑國留學,邊學邊打工一定能賺到錢寄回國。
張龍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同村二十歲的女友王琳,王琳知道男友,心裡其實還有沒有上大學的遺憾,所以非常支援他的決定。
倆人商量好後就開始籌集留學的費用,變賣了稍微值錢些的物件,又向親戚朋友拼拼湊湊終於攢夠了80萬日元(六萬元人民幣)。
1982年,張龍與王琳踏上了出國留學的旅程。
可到了北海稻茨城之後,他倆卻發現現實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學校坐落在一所中學裡,只有幾十個學生。
四周是連綿的高山,別說打工了,這個地方荒涼得連人煙都見不到。
而且學校對他們這些留學生的管控非常嚴格,不僅不能自由外出,連留學簽證都是保管在學校手裡。
不能打工意味著張龍與王琳沒有辦法賺到生活費用,而且他倆身上揹負了幾萬元的債務。
無奈之下,張龍與王琳倆人向學校謊稱到大板見親戚,學校給了倆人留學簽證。
張龍找了票販子,買車票前往大板,便開始了他們倆人的大逃亡。
趁著夜色,張龍與王琳逃離了北海稻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