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其部必是查探到我軍蹤跡,遂撤離此城。”
“然,此城重要。失則街亭大營猶如浮木,緣何在我軍到達時,反而撤退了呢?”
司馬懿聞言,不覺自語。
突然司馬懿眉頭一緊,勐的看向稟報的這名校尉。
這是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氣度倒是不俗,像個飽學之士。
非是司馬懿想通其中關節,而是這名校尉適才的稟報。
自己只教探查是否有引火之物,可此人竟然還知道查探是否有地道埋伏。
只說檢視是否有大軍停駐痕跡,他卻能明白自己所想,以灶而判......
這個年代讀書人可不多,精英只是一部分人。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三流人物,都是千百人中難尋一個。
“這位校尉,不知汝之姓名籍貫是?”
司馬懿來了興趣,隨口一問道。
“稟參軍,某將王基,東來曲城人。”
“可有表字?”
“勞參軍垂聞,某將表字伯輿。”
(王基,王伯輿。中,後三國時期的魏國大將,文武兼備,才高於世,德溥於時,尤擅《易經》。深得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的器重,特別是後期平淮南叛亂,表現出眾。)
司馬懿可不知眼前這名小小校尉,後來的表現如何。
現在身邊也沒個可以商討的人,索性與這名小將交流一二,或許能觸類旁通。
“伯輿以為,柳城守軍為何不戰而棄城?”
“某將愚見,事出反常其必有妖。我軍兵多,而敵軍兵少,所為無外乎消耗我軍兵力。”
王基所言不差,不管什麼樣的計謀都會有一個目的。
要麼是奪取城池,要麼是消耗士卒,或者專門針對將領。
“不好!”
司馬懿聞言,心下立即明悟,不禁大叫一聲。
中敵方“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計也!
“全軍集結,速去救援張郃將軍!”
司馬懿片刻不敢耽誤,忙是開始集結士卒,就要去救援原做伏兵的張郃部。
曹軍約有七萬,今日行動以司馬懿分出兩萬攻柳城。
再以一萬兵馬由張郃帶著,作為伏兵。餘下四萬則駐守大營,若見劉賢分兵便勐攻敵營。
這樣雖是分兵,但劉賢也在分兵。兵力優勢仍在,且能引其出兵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