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RB企業開始迫切的對外進行投資,產業轉移。
而東南亞,就是RB首選的投資地。
這些國家,距離RB很近,有充足,廉價的勞動力。
不僅如此,這些國家也迫切需要引進外資,來發展本國經濟。
為此,他們採取了許多招商引資的措施,取消了很多外資投資限制,並且放開了本國金融市場,外資可以隨意自由的進出,不受限制。
其中泰國,就是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最徹底的國家。
在大量外資的推動下,許多東南亞國家以大量的出口作為帶動引擎,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泰國也是其中最為突出的國家,在19901995年,泰國的年均GDP增幅始終保持在8%11的高位。
然而,隨著實體經濟的投資繁榮,在貪婪和逐利的驅使下,金融市場的投機行為越發興盛。
“廣場協議”後,RB為了遏制日元的過快升值,採取了低利率的寬鬆貨幣政策。
最低的時候,利率不到1%。
而相反的是,泰國由於大量貨幣的湧入,為了防止通貨膨脹,採取了高利率的政策。
九十年代初的那幾年,年利率都超過了10%。
就這樣,在RB和泰國之間,就產生了一個極大的利率差。
因為泰國的金融市場已經完全放開,資本流動不受限制。
這個時候如果你在RB借一筆日元,匯到泰國,換成泰銖,存進賬戶。
那麼,躺著都能賺錢。
由此,大量的金融資本湧入泰國。
不過,這些錢的目的,不是為了來投資實體經濟的,而是希望在金融市場上撈一筆就走人。
大量熱錢的湧入,導致泰國銀行有的是錢,簡直多的沒地方花了。
這個時候如果有企業要貸款,就非常容易了。
於是,在表面繁榮的浮躁氛圍下,無數企業開始盲目貸款,擴大投資生產。
而更多的人,則是去銀行貸款,把這些錢,投入到了房地產、股票以及各種金融產品當中。
這樣的後果,就是不斷推高了很多資產的價格,泡沫也隨之越來越大。
1995年4月,當日元兌換美元達到了80:1的峰值後,日元開始持續回撥,不斷貶值。
到了1997年的時候,甚至貶值到了130日元才能兌換成1美元。
升值有利於對外投資,貶值意味著撤資有利。
由此,RB開始從東南亞的八個經濟體開始大量撤資。
撤走的資金,佔到了這些經濟體同期GDP的10%。
大量外資撤走,對經濟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
與此同時,這悄然發生的一切,都被一個神秘人物看在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