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他們成功,而且是兩名華夏人,許多人心中,對此是又嫉妒又憤恨。
他們詛咒陳偉東和陳杰的的事業垮臺,詛咒他們被比爾欺騙,將他們的原始碼全部騙走,然後一腳踢開。
等到了五月中旬。
微軟在今年內,第二次於紐約市立戲劇中心,召開了產品釋出會。
第一個展示的,就是微軟最新推出的桌面作業系統“Windows +”。
所有參加釋出會的人,都很清楚,這只是微軟將無窮大公司的作業系統,改頭換面而已。
然而,記者還是從它的開機畫面中,發現了一絲與眾不同。
在開機過程中,載入資料出現的畫面,不再是微軟那個飄動的視窗圖案,而是一個邊框帶著齒輪,散發出幾根觸角般天線的“∞”符號。
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塊基石,承載著視窗軟體,走向更輝煌的明天。
雖然這樣的標識,僅僅是將兩個公司的lo拼湊到了一起,但此時此刻,卻生動的表現出了,在作業系統這一塊,誰才是真正的核心。
比爾可能也知道,轉手就將無窮大公司的“Origin”說成自己的產品,難以服眾。
所以,他並沒有在介面的簡潔、佈局、人性化等方面侃侃而談,而是轉向了這款作業系統的一個最大特色,“多媒體”!
“多媒體?”
那些媒體記者們,聽到這個詞,都是一愣。
這個詞語他們並不陌生。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
1984年美利堅的蘋果公司,首先在Macintosh機上引入點陣圖(ap等技術,並提出了視窗和圖示的使用者介面形式,從而使人們告別了計算機枯燥無味的黑白顯示風格,開始走向色彩斑斕的新徵程。
除此之外。
多媒體這個詞,在前段時間,那些網路科技公司偷偷售賣地時候,就曾經大力推薦過。
可是那些使用者,在買回去以後,大多發現,自己的電腦,在執行這些程式地時候,有些不順暢。
聲音播放,透過電腦自帶的喇叭放出來,就像是單調的電子音樂,有些噪耳。
圖片演示,還算是流暢。
但Flash播放,那就只能用一個“渣”字來形容。
這個時候,大部分使用者的電腦,還主要是用於文書處理,所謂的顯示裝置,就是在主機板上,整合了一塊顯示晶片。
外部聲音輸出,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新加坡創新科技公司推出的一塊“聲霸卡”,才算讓電腦脫離了喇叭發聲,那種低弱刺耳的發聲方式。
在電腦使用者的大腦中,還沒有多媒體這個概念。
因此,很多人都有一種上當的感覺,但這款軟體設計的實在太優秀,才沒有多少抱怨的聲音。
現在,微軟想拿這一點做噱頭,還有用嗎?
看到出席產品演示會的記者們,一頭霧水的樣子,比爾得意的讓人在現場進行演示。
一名工作人員,將一張光碟,送進了電腦彈出的光碟驅動器。
他移動滑鼠,右鍵點選“我的電腦”調出了“裝置管理器”,尋找到光碟機,將其中一個目錄的檔案,複製到了電腦硬碟。
其實,這個過程,在釋出會之前,就可以完成。
但利用裝置管理器,對電腦各個驅動器,分目錄進行管理,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偉大創舉,比爾捨不得就此跳過去,便利用演示效能的機會,在這裡向記者們表演一番。
現場的記者都非常清楚他的用意。
只不過,這個功能是在太方便、太讓人喜愛了,因此,記者們也只是輕笑幾聲,便沒有再多說什麼。
在一塊大型投影螢幕上,記者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滑鼠點開檔案,啟動了作業系統自帶的一個音訊播放器。
裡面有幾首曲子,既有黑人的說唱樂,也有知名樂隊的搖滾,以及一些鄉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