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森機械廠成立後,勒布朗老闆表示,將會提供不低於3000人的工作崗位,並且優先從當地招聘。
這個訊息讓當地居民都有些振奮。
看來以後不用靠危險的出海打漁為生了,也許他們也可以成為一名“技術人員”,成功改善家庭的生活。
聽說美資企業,給工人提出的待遇,可是相當豐厚。
懷揣著這樣的夢想,大家都在耐心的等待著,等待拉森機械廠的重建完成。
對於本地一些上了年紀的居民來說,上一次這麼熱鬧的時候,還是七八十年代。
那個時候機械廠,每年都做不完的外貿訂單。
因此,在工廠的兩公里以外,島根縣也開闢了一個不小的港口。
加工好的產品,可以直接用汽車運輸到港口,然後吊裝上輪船,再出口到歐美國家。
這是島國經濟的騰飛時代,無數人一舉成為了大富豪。
同樣,這也是他們島根縣,唯一的“用工荒”時代。
只不過,後來島國經濟萎縮,外貿訂單越來越少, 聽說那些美利堅人自己造出來的汽車不行,就開始針對他們島國。
當時美利堅很多企業家,都覺得自己競爭不過島國企業,是因為匯率,絕對不是自己的產品質量有問題。
最先發難的是卡特皮勒(,這家公司是製造挖掘機的,非常著名,他們的建築車輛在業內也是數一數二的。
但在80年代,卡特皮勒被島國小松製作所(KOMATSU)完虐。
時任總裁李·摩根起草了一份報告,把問題直指匯率,他放出狠話:“只要美元貶值20%,我的推土機就能推到島國東京!”
李·摩根的報告引爆了美利堅的反日情緒,最先遭殃的就是島國汽車。
當時美利堅大量進口島國汽車,市場份額一度達到20%。
這極大的衝擊了本國汽車行業,80年代初就有6萬工人因此而失業,汽車也是美利堅對日貿易逆差中的大頭。
緊接著,美利堅各地都上演了各種姿勢的砸車。
島國對此毫無辦法,畢竟他們是二戰戰敗國,沒有完整的主權,只能強忍著賠罪。
汽車產業受到打擊,島國重工業雖然不能用一蹶不振來形容,但也失去了歐美市場。
如今的島根縣,港口變得極為冷清,很少再有輪船停靠。
除了偶爾幾隻海鷗停留在碼頭上嬉戲,就再也沒有任何值得駐足的風景。
然而在今天。
傍晚時分。
一艘大型巨輪,卻從海平面上緩緩升起,朝著海岸線,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