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郭同志第一個不服了:“誰不服氣,讓他們也公佈捐款去向呀,把救命的善款往自己口袋裡裝的,這群人還是人嗎?”
老郭同志發飈,所有人都不敢響了,他這脾氣比陳棋可火爆多了,不好惹。
“行,陳棋,你有這個想法我支援你,現在各種各樣的捐款不老少,捐這捐那的,可是最後錢都花到哪裡去了?從來就是一筆糊塗賬,老百姓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憑什麼老是要捐款?”
八十年代單位裡捐款任務還是很多的。
比如說首都要開亞運會了,號召全國人民捐款;再比如越中要修環城河了,又是號召全體市民捐款。
甚至連越中師專異地新建,也要求每家單位,每個職工都“自願捐款”。
其他什麼水災啦、颱風災啦、火災啦等等,反正一有災害必有捐款,彷彿老百姓就是免費的提款機一樣。
這些捐款說說是自願的,但任務都是分配到每家單位的,你職工人個不捐不行,不捐就直接從你工資里扣,逼著你獻愛心。
你說亞運會是國家大喜事,大家捐款也心甘情願,與有榮焉,可是地方上的某些捐款真是莫名其妙。
捐的莫名其妙,錢去哪了也是莫名其妙。
(比如作者君所在單位,每年搞一次慈善一日捐,直接從你工資里扣,不捐也要捐,捐給誰,捐到哪裡去了一概不知。連印尼海嘯也要強迫職工捐款,名義之多,歎為觀止。)
所以做為醫院主要負責領導,老郭同志也是一肚子怨言,一聽陳棋說要“革命”捐款制度,他當然是舉雙手贊同的了。
“好,就按你說得辦,咱們越中醫院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都是清清白白,問心無愧,今天咱們就做個榜樣,讓人家瞧瞧什麼才叫真正的慈善!”
“說得好!”病房裡眾人紛紛鼓起掌來,這話說得帶勁。
越中醫院的行動很快,總務科馬上將沿街馬路上的報紙宣傳欄改成了“善款公佈欄”。
抬頭寫著:“傅珍珍同志捐款明細表”。
旁邊寫著:“每日公佈,歡迎監督,監督電話留的是越中醫院院辦和市記檢委的。”。
當越中醫院的工作人員將幾張紅紙和白紙貼出來的時候,瞬間就圍籠了一群市民。
越中醫院所在的東街口本來就是鬧市區,人來人往特別多。
加上洋山傅珍珍又是這段時間大家議論最多的公眾人物,所以不少市民都把腳踏車扔一邊來看熱鬧,不少病人都忘了去就診,先圍觀了再說。
甚至不少越中醫院的職工們也跑了出來,想瞧瞧什麼叫“捐款明細”。
這時候越中醫院的院辦主任劉惠娟正拿著一個土喇叭在給市民們做宣傳:
“市民朋友們,大家放心捐款,你們捐的每一分錢我們都會寫在紅榜上,保證沒人會貪一分錢。另外,善款的每一分錢是怎麼用的,我們也都公佈在白紙上。
如果大家有發現自己的捐款沒有被公佈出去,或者善款使用有什麼貓膩之處,歡迎大家撥打這幾個投訴電話,也可以寫信給有關部門,我們越中醫院誠懇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參與監督善款使用!”
人群這時候亂紛紛的,不少之前捐款的人都在看自己的名字,想證實一下。
“嗨,看到我的名字了,我捐了10塊錢哦。”
“我也看到我家那位的名字了,好啊,他說捐了5元,原來是捐了20元啊。”
“你家那口子可真是好心人,回家可不能罵他哦。”
“不罵不罵,這孩子太可憐了,咱們捐款,醫生救命,希望她能活下來吧。”
“媽媽,媽媽,我也看到爸爸的名字了~~~”
“看來越中醫院真的把每一個捐款人都填上去了,看來這錢大差不會差,這工作做得細緻!”
“快去看看善款的使用情況~~~”
白紙前面,已經有人在驚歎了:“喲,這明細可真夠細的,連用了什麼藥,單價多少都列出來了。”
“不止呢,上面還寫著為了照顧病人生活,聘請了一名護工,每月100元。”
“這錢應該花,這孩子都沒家屬照顧,這100元花得值得!”
“我看來看看,咦,你們瞧,這人民醫院用的可都是進口藥,這麼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