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做腸鏡,我們就不知道你得了什麼病,你如果經常這樣無緣無故肚子疼,以後就不能找物件,也不能生小孩,你長得這麼好看,難道想孤老終身嗎?”
陳棋這話是半真半假,結果不但餘思思給嚇住了,她的父母同樣被嚇壞了。
八十年代是個保守的社會,尤其是大西北,如果一個女孩不能結婚生子,那這就是個廢人,以後老了怎麼辦?家族名譽怎麼辦?
駱珍堅定地說道:“思思乖,這檢查一定要做,你不做爸爸媽媽就生氣了!”
餘思思知道今天是跑不了了,於是接受了陳棋的建議,讓女醫生替她完成這個檢查,所有男醫生退了出去。
走廊上,童教授趁著空閒便問道:
“小陳,你懷疑是什麼問題?”
“我懷疑還是腸子內部的問題,比如克羅恩病、結核性腸炎都不能排除。”
“克羅恩病?”
在場的西京醫院醫生們都是微微點頭,腦子裡在迅速回憶著克病的病因和特點。
這病雖然屬於胃腸科看的,但限於檢查手段和裝置的侷限,這病很難診斷,所以在八十年代屬於罕見病,大家研究得並不多。
克羅恩病,又稱侷限性腸炎、侷限性迴腸炎、節段性腸炎和肉芽腫性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炎症性疾病,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均可發生,但多發於末端迴腸和右半結腸。
和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統稱為炎症性腸病(IBD,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腸梗阻,病程多遷延,反覆發作,不易根治。
這麼一說,似乎的確是比較符合餘思思的病情特點。
但是克羅恩病有一個特點,就是發病很緩慢且隱匿的,從早期症狀出現到確診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
而且臨床表現並沒有什麼特異性,你醫生不能光憑著病有人腹痛腹瀉就懷疑這是克羅恩病吧?
一般都是需要做個結腸鏡,如果鏡下出現像鵝卵石鋪路一樣的腸黏膜增生,再進行組織活檢後即可確診為克羅恩病。
所以這病確診非常依賴腸鏡,國內也只有陳棋這樣少數能玩內窺腸鏡的才敢診斷。
男醫生外面在聊天探討病情,病房裡,蘭麗娟經過結腸鏡檢查後,結果也讓大家失望了。
沒有明顯異常,沒有腫瘤,沒有腸炎,沒有克羅恩病,什麼都沒有發現。
這就麻煩了。
胃鏡腸鏡都沒有表現出異常症狀,之前所有假設的疾病全部推翻。
這時候張偉忠教授卻提了不同意見:
“整個消化道那麼長,胃鏡能看上部分消化道,腸鏡能看下部分,中間的消化道(空腸、迴腸)沒辦法看,會不會是這裡有問題呢?”
童教授嘆了口氣:
“問題是中間的消化道沒辦法檢查呀,除非就是動手術做診斷性探查,可是這樣的代價太大了,萬了沒問題,病人就白捱了這麼一刀,還會留下難看的疤痕。”
陳棋坐在那兒卻是眼睛一亮,心想你們沒辦法,我有辦法呀。
想看到中間段消化道,除傳統的胃鏡腸鏡外,後世還有一種特殊的檢查方法,那就是“膠囊內鏡”。
膠囊內窺鏡實際是把攝像機縮小,植入醫用膠囊,幫助醫生對病人進行診斷。
一粒小膠囊就是一個探秘人體的攝像工作室,甚至可能成為遨遊人體的“飛船”。
從外表看,它與普通膠囊藥區別不大,但它是一臺微型攝像機,用於窺探人體腸胃和食道部位的健康狀況。
患者吞服後,膠囊隨胃腸肌肉運動沿消化方向執行,拍攝影象,再把影象傳至患者繫於腰間的資料傳輸裝置。
醫生再把膠囊拍攝的影象下載於電腦,膠囊在24小時內自動排出體外。
而且使用膠囊內窺鏡,患者可保持正常活動和生活,非常方便。
問題就在於,1989年膠囊內鏡還並不存在,那麼陳棋又只能靠金手指作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