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D術?”
面對的曰本醫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裡都有一陣茫然,顯然大家都沒聽過這個名詞。
蘭麗娟一聽心想果然如此,現在到了陳棋同學裝逼打臉環節了,就知道他不肯吃一點兒虧。
內鏡碩士班的學生們也一下子就來了精神,想聽聽自己導師是怎麼PK外國醫生,為國爭光的。
佐久田司有點奇怪問道:“請問陳醫生,什麼叫ESD術?”
陳棋輕笑了一下,對著正在做彙報的曰本醫生說道:
“麻煩你將之前幻燈片調到第19頁,對,就是這個,謝謝。”
陳棋說完就站了起來,走到了螢幕前面,對著幻燈片圖片解釋道:
“貴方發明的EMR術,其實是在胃鏡下活檢技術的基礎上改進的,對吧?”
“對!”
“你們的介紹這個EMR術,具體做法就是將生理鹽水打到黏膜層,然後讓什麼息肉呀,早癌呀凸出來,再拿手術線結紮,或者負壓吸引把病變組織吸起來,最後用電刀切除病灶,對不對?”
曰本醫生都是連連點頭。
有些原理,不說破想破頭也想不到,說破了就那麼回事,就看你有沒有想到。
至少目前為止,由東京大學原創的EMR術是非常成功的,得到了國際主流醫學界的承認,廣泛應用於消化道淺表病變的治療。
比如胃腸道息肉、粘膜下腫瘤、癌前病變等等。
陳棋對著幻燈片上的圖片繼續說道:
“恕我直言,這個手術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那就是部分平坦型的病灶很難套扎完全,像這樣,注射了鹽水,病變部位還是不隆起,你也套不住啊,怎麼切?
如果採用吸引法,由於透明帽大小限制,能切除的病變大小仍然有限,負壓也很難將病灶吸入透明帽內從而將其完全揪起,這同樣會造成切除不全及區域性復發等風險。
所以EMR術只應用於比如一些早期癌,還必須侷限於黏膜內、沒有轉移,並且大小2cm以內的病例,能整塊切除的病例,對吧?”
陳棋這麼幾個反問,曰本醫生馬上秒懂。
眼前這位華國醫生不是不懂內鏡,相反,他非常精通,所以大家開始表情都嚴肅起來。
在座的曰本醫生們有種不好的預感,同時又非常好奇這位華國來的陳醫生有什麼驚人之語,還是純粹嚇唬人?
陳棋這時候手指點著胃的解剖結構圖說到。
“而我所說的ESD術,全稱叫endoscopic&nucosal dissection,翻譯過來就叫內鏡黏膜下剝離術。”
這時候有個曰本醫生在低聲問道:“切除術?剝離術?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嗎?”
陳棋輕笑了一下,那歪嘴的樣子,表現得同樣有點不禮貌。
“這兩者的區別那就大了去了,EMR可以簡單理解為切除黏膜層,而ESD則是透過黏膜下反覆注射腎上腺素鹽水、分離,將病灶處黏膜層、黏膜下層與更下方的黏膜肌層完全分離。
所以ESD比EMR切除的範圍更大,切除的深度更深,範圍可以超過兩公分,深度可以達到黏膜下層。從而將病灶大塊、完整地切除。”
轟一下,對面的曰本醫生們都議論開了。
在場的都是消化科醫生,也都會做EMR術,所以陳棋提到了ESD術後,他們馬上就想到了其中的訣竅和原理。
張偉忠也悄悄附耳過來:
“陳院長,這個ESD術我怎麼沒聽你提過?”
陳棋心想我也是才知道,1989年居然連曰本也只做到EMR術為止,於是靈機一動,將這個原本要1995年才發明的新術式拿出來顯擺顯擺。
原本的歷史上,ESD術是由東京大學醫學中心的曰本醫生後藤田教授發明。
當陳棋意識到ESD還沒有被他們發明的時候,果斷截胡,這即可以打他們臉,又可以成為原創術者,多爽呀。
對面曰本醫生討論了半天,爭論得越來越兇,顯然有人非常不服氣:
“不對,我覺得這個所謂的ESD術完全就是抄襲了我們的EMR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