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主任的到來讓陳棋有點想不到。
他並不認為胃出血內鏡止血是個多麼複雜的手術,對陳棋來說這也太簡單了,真當跟屁股上打一針沒啥區別。
但他還是忽略了他現在所處的年代以及醫院。
對於1988年越中這個三四線小城市來說,內鏡止血是聞所未聞的事情。
甚至用內鏡取魚刺都可以吸引那麼多內科主任齊齊來旁觀,能在內部引起轟動,這都是陳棋所想不到的。
透過這件事情可以看出這個時代國內醫療的幾方面問題。
一方面是醫生們,尤其是年輕醫生們對於新知識新技術非常渴望,想學,也願意學。
另一方面,八十年代因為之前種種原因,國內和國外的勾通交流太少了。
為數不多的交流也是跟蘇連呀、東歐幾國呀、非洲黑叔叔,還有所謂的巴鐵柬埔寨等國。
這些國家能有什麼先進醫療技術可供雙方勾通交流的?
終究是我們離主流世界太遠了。
八十年代,在越中市,哪怕是海東省,你想訂一本國外的醫學期刊是做不到的,除非是像陳棋吳勐超教授這樣的國際級別專家才會定期收到相關頂級醫學期刊。
但也有一些有眼光,有見識,有理想的醫生還在孜孜不怠追求新知識。
很多醫生難得有一次機會出國,到了國外利用手上有限的外匯補貼不買自己私人用品,反而去購買那些已經過期的醫學雜誌。
因為過期雜誌便宜嘛,人家國外也當廢品的,一點點錢就可以買一大堆,然後人肉帶回國內供大家學習參考。
當然非常遺憾,更多的醫學人才在見識國外的先進之後,選擇了留在那裡,成為abc。
所以國外有什麼先進的技術、先進的裝置、先進的理念,國內除了少數頂級專家外,絕大多數醫生根本就不知道,也沒有途徑知道。
非戰之罪,醫生也無奈。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陳棋從梅奧帶回來的,那些他們已經淘汰的裝置,在國內居然達到了最先進的水平。
比如放到消化內科在用的一些內鏡儀,大家聞所未聞,只當是最先進的胃鏡,卻不知道“胃鏡”也是可以做手術的。
說這些,並不是說陳棋是行走的50萬,是在故意貶低國內,抬高國外。
知恥才會後勇,勇於面對自己的不足,這樣才有發奮圖強,追趕超越的可能,醫學同樣如此。
不承認差距怎麼進步呢?
可惜後來幾十年事實證明,國內某些人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差距在哪裡,如何才能縮小.
導致國內醫療器械與國外的差距越拉越大,直到後來根本無法追趕,頂級醫療裝置和醫療晶片還是掌握在西方國家手裡,不得不花天價去購買。
當然這是後話。
陳棋聽到朱主任的顧慮後笑了起來:
“朱老師,你放心吧,我是外科醫生,我暫時還沒有改行當內科醫生的可能,所以咱們外科是不可能被淘汰的,相反,外科大有所為,黃金時代還沒有到來呢。”
朱火炎絲毫沒有懷疑陳棋的話,但他的顧慮並沒有消除。
“可是陳棋,我聽別人說,你說過將來外科手術都是微創化,這個微創化我們怎麼理解?是不是代表了到時只要像做胃鏡那樣就可以完成手術?反正我是想像不出來。”
老郭同志也在旁邊撇嘴:
“我覺得是這小子在胡說八道,你腦外科的手術怎麼給我管子捅進去?往哪捅?又不是所有手術都像消化內科那樣,透過內鏡可以直面胃腸道。”
陳棋一邊做著術前準備,挑選著一會兒自己要用的內鏡管,一邊心裡腹誹:腦鏡有呀,也是微創手術的一種呀。
不過這話他可不敢說,說了容易捱打:
“郭書紀,朱老師,並不是你們想像那樣只用內鏡做手術,微創並不是無創,還是需要在特定的人體部位上打幾個洞的,比如一個簡單的膽囊炎,現在我們要剖腹手術吧?
將來的微創手術不用剖開肚子,而只要在腹部這幾個位置打幾個小小的洞,1公分左右就可以了,然後我要伸進去幾根管子,跟胃鏡一樣管子頂端有攝像頭,可以讓我清楚看到腹部內臟的情況。
另外我在這裡還有兩根管子伸進去,其實代替了我的雙手,比如分離組織、切除病變髒器、縫合結紮等等,都可以透過兩根管子來完成。
你們想呀,剖腹切開手術對病人的傷害還是挺大的,尤其是年齡大的患者,但如果僅僅是打幾個洞,切口小,傷害就小,恢復也快,這才可能是將來外科手術的主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