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初來乍到,剛來就把老資格的主任都換下去,換一批願意學習新知識,懂英語的中青年醫生上來當科主任,這樣做太激進了,上級領導也不會認同,畢竟穩定要放在第一位。
所以我的想法,我先不觸動這些老主任們的利益,我先試點幾個科室,比如你們內6科就是我準備試點的科室之一,我準備讓你們消化內科率先在國內開展腔鏡手術。
等我試點的幾個科室一炮而紅,病人爆滿,業務增長,醫生收入是別的科室醫生收入一倍幾倍,我就不信,看著別人拿著大把的獎金,吃香喝辣的,其他科室的人還坐得住?
要麼是他們老主任自己要求動,要麼是被下面的小醫生小護士們逼著動,總之就要讓他們動起來,這樣才能在全院形成一個學習新技術,開創業務增長點的良好氛圍。
到了這一步,我的改革就成功了,上級交給我的任務也能完成了,人民醫院也能在國內地市級醫院中脫穎而出,甚至可以超越省級醫院。”
蘭麗娟一聽要將自己的消化內科打造成試點科室,一時來了興趣。
別人不知道,她怎麼會不知道自己丈夫的神奇之處呢?
“你說的那個消化內科疾病內鏡化、微創化,這個怎麼理解?”
八十年代,國內還沒有開展內鏡治療,或者說微創手術,哪怕在國際上,這也是新鮮事物,只有少數頂級醫院在開展。
內鏡,咱們的老對手曰本遠遠走在了前頭,他們在1974年用內鏡息肉切除術來治療有蒂或亞蒂的EGC(早期胃癌)
到1984年曰本又發明了種EMR技術,稱為“大塊黏膜”,該法使種雙孔道內鏡,技術上較簡單,可確保切除標本的完整性。
隨後又在1988年發明了另種使標本內鏡下注射針區域性注射滲性腎上腺素理鹽水的內鏡切除技術(ERHSE),可於更的病灶,達到更完全的切除。
關鍵是曰本人發明的一系列內鏡手術的前提是,他們發明了各種先進的內鏡儀,包括胃鏡、各種腸鏡,包括十二指腸鏡、小腸鏡、結腸鏡等等。
這又需要建立在一系列高科技和工業基礎之上,比如成像技術、導向技術、照明技術、一體化便攜設計、工藝材料等等。
但哪怕此時的曰本人,也暫時沒有想到內窺鏡技術後來慢慢成為了主流醫學之一。
手術微創化越來越被專業醫生接受和歡迎。
其中,隨著醫學科學的高速發展,消化內鏡已廣泛應用於消化道疾病的治療,部分原來需開腹手術治療的疾病逐漸被內鏡微創治療取代。
因其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患者耐受性好,並且花費少,已越來越為廣大患者接受。
面對妻子的疑問,陳棋也只是大概介紹一下,也不敢說得太多。
因為1988年內鏡治療和微創手術都只是剛開始,絕大多數的微創術式都沒有被髮明出來,很多微創儀器也沒有製造出來。
他可以在別人面前亂說亂吹牛,但枕邊人有多聰明他一清二楚,蘭麗娟的智商絕對是超過他的。
所以有些話不能細說,只能說個大概。
睡前,蘭麗娟想了一下:“老公,你這是準備馬上對我們消化內科進行改革嗎?我要怎麼樣配合你?”
陳棋一邊擦著腳一邊搖頭:
“也不是馬上,而是準備實施,現在你們消化內科的內鏡機器不夠,我還要幫你們想辦法進口一些,靠梅奧的那些二手貨根本不夠,不過眼前的話,我準備組建急診科。”
“急診科?”
“對呀,來錢快還是得看急診科,靠你們消化內科短期內是做不出成績來的。”
蘭麗娟瞬間又疑惑了,因為急診科是個新鮮事物,她同樣沒整明白。
沒明白的,還有郭元航郭大書紀。
第二天,辦公室裡,老郭同志有點奇怪:“陳棋,你咋想到組建急診科?”
1988年的越中市是沒有急診科的。
事實上,華國第一個急診科直到5年前的1983年協和醫院才開辦。
所以以前是沒有120的,老百姓半夜生病了,一般能扛就扛吧,扛不過去連夜送醫院的也有。
但送到醫院沒有急診科怎麼辦?
就需要門衛或者保安通知住院部的值班醫生,比如外科值班醫生出去搶救,科室裡的病人就管不住,往往容易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