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兒子進來,他只能擦擦眼淚:“老大,你在實習,回來幹嘛呢,又多花車錢。”
“爸,這麼大的事情你怎麼現在才跟我說?我在越中人民醫院實習,我可以求老師,也許還有手術機會呢,你幹嘛拖到現在才說?”
“唉,傻孩子,咱們山裡人摔斷腰的站不起來的也不是隻有我,我自己的情況自己知道,你娘不信,到處給我抓藥,結果欠了一屁股債,你瞧,我這下半身一點感覺沒有,連大小便都沒感覺。”
尹繼剛再也忍不住了,直接跪在了床頭大哭起來。
尹父摸摸他的頭,為難地說道:
“爹這是不中用了,拖累你了,咱家這樣的條件,原本還指望你能光宗耀祖做個城裡人,現在爹躺下了,家裡這重擔只能壓在你身上,別怪爹,爹也沒辦法……”
農村的規矩,兄弟長大了都是自顧自的。
尤其是山裡人,因為條件不好,往往兒子長大後就要分家。
分家以後,子女基本不會承擔父母的養老,至於弟弟妹妹的撫養更不可能了。
分家就意味著要成家,到時會有自己的老婆孩子要養,大家都是苦哈哈,誰家的糧食都不夠吃,怎麼養親人呢?
這很沒有人情味,但這是貧苦農村的現實,沒有物質基礎,什麼都是空話,幾百斤大米可以換個媳婦,你說這親情有多少?
當初陳棋家就是這種情況,爺爺奶奶只能自己顧自己,二叔兩口子也沒有給陳棋家提供任何幫助。
現在尹父說要把這個重擔交給尹繼剛,意思也非常明確了,接下來尹家的養家湖口,弟弟妹妹的教育支出,那就都歸他這個大兒子了。
可能想像,尹繼剛以後的生活就慘了。
哪怕他是城裡醫生,一個月40多塊錢要養一大家子,還有病床上的父親,家裡窮得叮噹響,外面還有一屁股債,哪家的姑娘願意嫁給他呀?
這也是尹父感到內疚,也是尹繼剛痛哭不止的原因所在。
對尹繼剛來說太殘忍了,原本馬上要畢業了,可以賺錢了,有一定的經濟條件就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開始美好的人生。
現在全毀了。
尹父有點心虛,站在屋外的尹母同樣心情忐忑不安,他們都害怕大兒子說出什麼拒絕的話來。
農村孩子中走出幾個大學生、中專生這每年都有,但絕大多數農村孩子進城工作後,都會選擇跟家裡少聯絡,甚至不聯絡都有,就怕農村親戚拖累自己。
知識增長了,並不意味著思想品德也增長了。
用後世的話形容,讀書越多的人,越可能成為“精利分子”,只盤算自己的得失,而不顧及親情友情和愛情。
古代不是有句話來形容嘛,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尹父尹母平時也從別人口中聽到了不少這樣的故事,現在輪到自己家了,不得不讓他們小心翼翼。
尹繼剛哭了半天,堅定地抬起頭:
“爸,你安心養病,我馬上就要畢業分配工作了,到時就能賺錢,家裡有我,一切都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