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見了,他不是在外面嗎?咋了?”
“你說咋了?瞧他那騷包的樣子,才來醫院幾天呀,就會懂得討好病人了,還會讓別人幫著去拉客,你說現在的年輕人怎麼這麼有心機呀。”
李虹一邊繼續整理一邊回道:“咱們醫院病人多不好啊?到時有錢了就能補工資呀,多好。”
倪美英不爽的翻了個白眼:“鬼知道能不能賺錢呢。”
陳棋能不能賺錢,答桉是肯定能,但現在擺在嚴院長面前一個非常難搞的問題,這5塊錢手術費算誰的?
要知道麻醉藥是陳棋提供的,手術器械是陳棋私人的,連手術都是他一個人完成的,醫院除了提供場地,其他什麼都沒做。
這樣,醫院收5元錢,不合適。
可是這5元錢都給陳棋本人,更不合適。
這就讓嚴院長左右為難了,錢是好事,但在八十年代初,錢未必是好事。
其實之前陳棋有想過後世非常流行的“科室承包”,當年某田系最喜歡幹這種事情。
就是披著公立醫院的皮,其實醫院裡面的某個科室卻是個人承包的,醫生所需要用到的藥物和醫療器械都是私人採購,放到醫院的藥房裡,繳費也在收費視窗。
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病人也沒有任何懷疑。
但醫院卻有兩本賬,一本是明面上的賬,進出收支要平衡。
另一本是私底下的賬,比如這個科室這個月賺了多少錢,醫院收取一定比例的“承包費”,剩下的都歸醫生私人所有。
這樣有一個好處,病人不知情呀,反正病人是衝著這塊公立醫院的牌子來的,這樣病人資源就不愁了,醫院和承包商雙贏,雙方都賺了錢。
當然病人最後是不是多花錢,花冤枉錢,咳咳,這個就天知道了。
陳棋打的就是這個主意,那就是外科歸他,他甚至想過願意拿出一半的利潤給醫院,他自己拿一半。
但他半夜睡覺在盤算這個事情的時候,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覺得還是保住項上人頭再說。
賣幾個桃行李都差點去坐牢,這要是破天荒在公立醫院搞個“科室承包”,陳棋覺得明年(83年)很可能要吃花生米。
可是不走這條路,陳棋在這個年代,想幹點成績會有多麼不容易。
果然,眼前就有第一個不容易了,5個病人,整整25張一元人民幣擺在桌子上,這錢怎麼分?
陳棋可不是聖母,自己提供免費藥?免費醫療器械?免費手術?然後讓集體賺錢?
沒有這樣的道理,如果偶爾一次還可以,如果形成慣例,他陳棋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其實他的藥和器械就是大風颳來的)。
那樣做了,醫院就永遠不會進步,永遠不會想到自己去進藥進器械,造房子辦外科。
而醫院的職工們也會形成一個依賴,沒錢了陳棋會賺,但如果有一天陳棋不想替他們賺錢了呢?
升米恩,鬥米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