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娟開啟雲醫院app,手指輕輕點入了諮詢頁面。
諮詢頁面中寫有病人的基本資訊和一些病例、檢查等圖文資料。
這款app的AI系統在收集病人資料這一方面,功能還是很齊全的。
病人在點了諮詢後,需要填寫自己的基本資料,然後系統AI會詢問一些症狀。
系統AI會根據患者提出的回答,然後再提出新的問題。這個功能類似於醫院中的導診,收集簡單的資料,方便醫生看病。
蔣娟默唸著病人的基本資訊,“史玉,男,50歲,確診格林巴利綜合症兩個月,在北交省人民醫院確診,曾在義城縣中醫醫住院治療。因為效果不佳,主管醫生李秀立推薦來找的你。”
蔣娟翻了個白眼,嘀咕道:“推薦找我?李秀立是誰,我不認識啊?”
她思索了腦海中任意一個叫‘李秀立’的人,可並沒有任何印象。
她用這一款看病app時間也不長,若不是這款app背後有一家大型企業做背書,她也不敢隨意在網上給別人看病。
雖然如今這個時代,網路看病也不是多麼新奇的事,可畢竟醫師法是有規定的。
醫生執業,必須有執業地點。網路上給別人看病,都是沒有註冊在案的,哪怕想要註冊,也沒地方去註冊。這是安全隱患,萬一成了非法執業,指不定還會受處分。
蔣娟也是考慮了再三後,並且她們本院也有不少醫生也在用這個app看病,索性她也試一試。
誰知她一炮成名,每天找她諮詢看病的病人不下十人。
她看到有病人諮詢,都會盡量早點回復,以免病人等待太久。也沒有任何大醫院醫生的架子,很平易近人。
因此她在‘中醫康復’這一領域的推薦很靠前,甚至比一些大醫院的知名教授和專家還高。
‘你好,我是蔣醫生。’
‘你好,我是北交省義城縣中醫院的李秀立醫生介紹我來找你的。’
‘嗯。我知道了。請問你現在的症狀是什麼?’
‘我手腳沒力氣......’
......
兩人對話持續了十分鐘。
蔣娟皺著眉頭。這種病號在哪裡都是疑難雜症,病情進展可能極快,甚至出現生命危險。治療起來極具挑戰性,可以趁機摸索很多新方法和治療思路。
可一旦病人效果不佳,自己也會出現一種無力感。
醫者父母心,哪個醫生不想自己的病人藥到病除,針到痛消。
這種病人不能只開藥吃,不然效果不會太好,還必須配合中醫的針灸治療。
蔣娟猶豫了片刻,她在考慮要不要叫這個病人來她所在的醫院住院治療。
可她也知道外地來的病人,尤其是農村來的病人,往往收入有限,難以承受大醫院的不菲花費。
哪怕是有醫保政策,可也得先自費結賬,然後拿資料回去報賬。一來手續複雜,二來報賬比例低的可憐。還有兩地相隔比較遠,家屬照顧起來也是不方便。
因此,一些符合在本地治療的病人,她都會建議病人和家屬儘量回本地治療。看病到大醫院看可以,可在她們醫院住院治療就沒必要了。
‘叔叔。你這個情況適合本地治療。’
最終,她還是建議病人繼續本地治療。
這種病人她治過不少,也有不錯的療效,可謂經驗豐富。
但是叫病人大老遠跑過來住院,她有些於心不忍。
史玉的主管醫生不是叫李秀立嗎?她可以指導李醫生治療這個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