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州,天水城。
最近這段日子,郭淮的內心一直是焦慮的,按照之前的謀劃,姜維只要一進攻涼州腹地,魏軍便會全力攻擊武都和隴西,徹底把姜維困死在涼州。
可一連等了數月,姜維不但一直沒有絲毫攻擊武威的動作,反倒是悄悄地出偏師,跨過崇山,去了一趟匈奴人控制的塞上。
據哨探傳回的訊息,姜維幫助匈奴左賢王劉豹,擊敗了匈奴右賢王去卑,徹底收復了劉豹這一支匈奴人。
還在劉豹部的聚居地建了銀川城,廣召流民,推行屯田。
種種跡象表明,姜維這是要打算賴在涼州不走了,既不打涼州,也不打雍州,就這麼僵持著。
這是郭淮最擔憂的情況,姜維主力不動,自己就沒有足夠的勝算,去攻打武都或隴西,因為沒有戰機。
萬一讓姜維這樣一直耗下去,反倒會因為姜維隔斷了西域與大魏的聯絡,而導致好不容易收復的西域諸國,紛紛轉投蜀漢。
於是他帶著這種擔憂,找到了自己的核心幕僚曹志,與他商議應該如何才能逼迫姜維出兵。
曹志來到郭淮的府邸後,郭淮開門見山地問道:
“允恭,如今姜維進涼州後,在涼州開涼州刺史府,卻不攻取涼州,而是發偏師入塞上,參與匈奴內戰,始終不入我軍設下的局,這該如何是好?”
曹志笑著說道:“刺史大人不必憂慮,姜維小兒故意在我等面前虛晃一槍,以為可以騙過我軍的專門為他設下的局,可只要他還在涼州,他就永遠跳不出這個局,只要他輕舉妄動,攻擊涼州,便是我大魏收網之時。”
郭淮沒想到曹志跟那個鄧艾一樣,還是主張靜待時機,一點都沒有慌張的樣子,頓時有些洩氣。
那個鄧艾,到任雍州後,與東鄉公主曹綾共同定下了連環計後,便率領三萬兵馬前往南安,自己屯田去了。
雖然郭淮收到訊息,說姜維率軍入了塞上,參與了劉豹和去卑的匈奴內戰,希望鄧艾可以趁機出兵,收復金城。
可鄧艾的回信卻是:經過鄧艾的探查,金城防守嚴密,蜀國最精銳的部隊有大部仍然在金城,金城之中依舊屯有重兵,姜維不過是偏師入塞上,打金城的時機尚未到來。
郭淮仍不死心,寫信讓鄧艾派出偏師,參與塞上的爭奪。
可鄧艾很快就回信說,從南安去呂城,必須得途徑金城,沿黃河北上,否則就得穿越茫茫戈壁沙海,兩條路都兇險萬分,故而還是靜待時機為妙。
郭淮算是弄明白了,這個鄧艾的確深得司馬懿的精髓,緊緊守住一個穩字訣,本著敵不動我不動的宗旨,還真的安心屯田去了。
郭淮還專門就此事拜見過東鄉公主曹綾,希望曹綾可以支援自己的觀點,不能這樣一直乾等下去,得做出點什麼動作來,以免姜維在涼州坐大。
可曹綾卻沒有支援郭淮的意見,反而勸郭淮沉住氣,認為姜維早晚會中計的,一旦中計便萬劫不復,早晚必會敗亡在涼州。
萬萬沒想到曹綾、鄧艾、曹志三個人都主張靜待時機,自己反而成為了最著急的那個人。
於是郭淮內心暗自嘆息道:“或許他們三個人說得對,自己還是不夠穩健,倘若司馬太尉在此,估計也會選擇靜待時機吧!”
便對曹志說道:“允恭,難道我們什麼都做不了麼?就這樣一直乾等著?”
曹志見郭淮一副急不可耐的樣子,知道郭淮身為雍州刺史,丟了隴西一事始終讓他耿耿於懷,心中時時刻刻都對收復隴西念念不忘,於是心生一計,對郭淮說道:
“刺史大人如果真的想做點什麼的話,不妨嘗試秘密接觸武都的氐人首領強瑞,此人有心向魏,原本就是大魏的子民,還曾斬殺過蜀國的益州大將吳蘭,不過是被諸葛亮征服,才暫時歸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