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億的出口總額!”
熊豔華呼吸都變得急促起來,這裡是著名的僑鄉,每年單單是從國外寄回來的外匯就有不少,可外匯這東西,誰會嫌多呢?
隨著李佳煌的深入講解分析,縣長越來越覺得鰻魚養殖是個不錯的專案,大有可為!
至於三個億的貸款,和將來能夠獲得的巨大收益想比,根本不算什麼。
這一下子,有了熊豔華站臺,縣裡面的人都瘋了,那些在外地打工的回來過年的人,紛紛把在外面辛辛苦苦賺的錢,全部投了進去。
蘇大娥把多年積蓄的棺材本都投了進去,回村之後還到處炫耀,覺得自己買到了份額就是賺到了。
寧雪華雖然不待見蘇大娥,但是也不想她節約了一輩子的錢打水漂,便提醒說:“你怎麼還投?不是小明都說了這個不靠譜嗎?你小心上當受騙啊。”
蘇大娥狠狠地瞪了寧雪華一眼,咬牙切齒地說:“這個專案連市裡都是非常看好的,三個億的貸款說批就批了,怎麼可能是騙局?三個億啊,你知道那是多少錢嗎?我看你就是見不得別人發財!”
說完,蘇大娥也不理會寧雪華,轉身找其他人嘮嗑去了。
在客廳裡面吃著水果的陸逸明聽到了兩人的對話,當即對寧雪華笑道:“媽,你多這個嘴幹嘛?現在沒人聽你說這個。”
寧雪華有些著急地說道:“現在好像越來越多的人上當了,怎麼辦啊?你不是說你要揭穿他們嗎?”
陸逸明無奈地說:“他們的速度太快了,我們的專案要調研,要考察,還要分析各種各樣的客觀因素,他們什麼也不用幹,腦門一拍就上馬,我們可比不過。”
很快,拿到銀行貸款的李佳煌,在海邊挑了一個地方,立馬就開土動工,一副真的要在這裡建造一個鰻魚養殖基地的架勢。
陸逸明對此倒是有些興趣,想看看他們到底能玩出什麼花樣。
年,就在這稀奇古怪的氛圍裡面度過了。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
這段時間,陸逸明雖然什麼都沒做,可江偉辰卻是幾乎跑遍了方圓幾百公里,而且還認真調查了附近海域的水質和地形,把一份厚厚的調查報告交到了陸逸明的手中。
“調研結果都在這裡了。不得不說你運氣不錯,本地的水文和氣候條件都非常適合鰻魚養殖,只要經營得當,幾年之內估計產量可以超過順德這個夏國的鰻魚之鄉,出口的規模突破二十億以上。”
陸逸明大喜過望,說道:“那還等什麼,開搞吧!”
李易文最近正在秘密統計上當受騙的人數和金額,這是陸逸明交給他的任務。見江偉辰終於把事情辦妥了,頓時心中鬆了一口氣,趕緊催促道:“開搞開搞。我們這邊早一天搞起來,那邊上當受騙的人就可能會少一個。”
水產養殖的技術含量一點也不低,尤其是鰻魚的養殖更是以難度奇高而著稱,那可不是往水裡丟幾個養殖箱,然後投放魚苗就能搞得定的。
魚苗的選種,地形的選擇,甚至氣溫和水文條件等因素,都必須考量進去,這就意味著想要建造並且維持一個鰻魚養殖基地,陸逸明需要一個專業的技術團隊。
陸逸明再次使出了“撒幣”大法,對江偉辰說:“江教授,你看要不這樣,團隊這事兒就你來負責,你在學校報個課題,然後帶學生到我這裡來搞科研,錢我來出,但是這個養殖你們負責管理。到時候我賺錢,你們出研究成果,雙贏,你看怎麼樣?”
江偉辰猶豫了三秒鐘就同意了。
雖說學校裡每年都會給他一定的科研經費,可水產養殖技術又不是什麼支柱產業,能夠拿到多少錢可想而知。
比起陸逸明這樣出手闊綽的金主爸爸,學校每年的那點經費完全不值一提。
江偉辰攤開地圖,用鉛筆在上面畫了幾個圈,說:“這幾處海灣的海水沒那麼湍急,如果在這裡設立漁場,培養出來的鰻魚的表皮和魚骨都會比較柔軟,更適合用來製作料理,絕對會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最適合的就這三個地方,其他地方雖然也能養,但無法保證品相。”
在這方面,江偉辰的專業知識可比李佳煌那夥騙子要厲害得多,他生怕陸逸明聽不懂,又繼續說道:“常見的鰻魚分為河鰻與海鰻,而我推薦的魚苗種類就是海鰻。但生活在海洋中,海鰻經常承受水流的衝擊,表皮相比於河鰻會更較硬,而作為海產,表皮柔軟的海鰻更受料市場青睞,所以最適合養殖的區域就是天然港灣。”
陸逸明微微點頭,說:“沒問題,這幾個地方我必拿下。不愧是專業人士,連產品的口感都提前考慮到了,有江教授坐鎮,我算是徹底放心了。”
江偉辰說:“我們做農學的,考慮的就是這些東西。你去這三個地方建漁場吧,我去尋找一批優質的魚苗。”
“好。”
跟江偉辰談妥之後,陸逸明馬上找到了熊豔華。在熊豔華的辦公室裡,陸逸明一本正經地說:“我打算投資十個億,在這三個地方建造鰻魚養殖基地。”
“真的?”
熊豔華聽說陸逸明要投資十個億建造鰻魚養殖基地,頓時感覺自己幸福得都要暈過去了。
先是歸國華僑李佳煌投資六個億建造鰻魚研製基地,現在陸逸明要投資十個億建造鰻魚養殖基地,今年這是怎麼了?難不成是我熊豔華的轉運之年?
不過,當熊豔華看到地圖上陸逸明所指的地方之後,卻是犯了難,說:“別的地方都好說,這個半月灣已經批給李佳煌了,雖然檔案還沒正式下達,但程式都差不多走完了,要不我們換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