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同事們當著他的面嚼舌根,白大主持人根本就不在意,甚至表現得相當不屑。
跪舔也是需要本事的,自己憑本事得到賞識,有什麼問題?
他們不喜歡我,無非就是妒賢嫉能罷了,一群上不得檯面的小丑,等我哪天發達了,還不是都得來巴結我,跪舔我?
心裡面一邊想著小劇場,白大記者一邊往腳踏車棚走去。就在他走到之前停車的地方,看到眼前空空如也之後,他才回過神來,一臉悲憤地低聲怒問:“我的車呢?我那麼大一輛永久牌腳踏車呢!”
一陣寒風吹來,旁邊一棵樹上僅有的頑固派黃葉也被吹落,打著旋在白大記者面前翩翩起舞。
“阿嚏……”
白大記者打了個噴嚏,渾身一哆嗦,不由得裹緊了身上的西裝。
“早知道里面多穿一件加絨毛衣了。”
寒風呼嘯而過,他今晚註定只能走路回家了。
回白雲市的飛機上,陸逸明跟李易文說起自己遇到了南存輝的事情。
李易文對於陸逸明隨口跟人打包票的習慣頭疼不已:“你就這麼看好正泰電子?國內做這個的廠家貌似不少吧,市場上更是龍蛇混雜,你確定南存輝能夠從中脫穎而出?”
陸逸明沒有正面回應李易文的話,而是一邊品著杯子裡的香茶,一邊慢條斯理的問道:“你難道沒有關注當下的世界經濟局勢變化嗎?”
李易文問道:“你指的是哪方面?”
陸逸明說:“當然是電子產業。”
李易文有些茫然地搖頭,說:“這個我確實沒怎麼關注。”
對此,陸逸明倒也沒有責怪和嫌棄李易文的意思,畢竟李易文要忙的事情太多了,光是財務方面的稽核,就佔用了他大量的時間,因此他自然沒工夫去了解各行各業的發展,那些都是他手下的投資分析師才需要乾的活。
“全球電子產業起源於美利堅,伴隨著個人電腦產業的興起,經由島國加速發展,後經韓國和臺省地區逐漸形成全球分工模式,這個你應該知道吧?”
這些大事件,李易文自然也是知道的,因此點了點頭。
陸逸明繼續說道:“一九七零年之後的二十幾年,是第一次轉移,電子產業從美利堅轉移到了島國。很快島國的電子企業透過相互分享技術、優勢互補協作發展、十一大電子企業組團崛起,靠著‘半導體+零部件+整機’這一體化商業模式的套路打法,成功讓島國的電子產品席捲全球,從而成就了索尼、東芝、日立等知名企業。”
對於這些日資企業的大名,李易文自然是如雷貫耳,不過他以前只知道島國的電子產品很先進,企業很強大,但並不知道原因。
直到陸逸明此時給他高屋建瓴地分析了前因後果,他才終於得以一窺全貌。
陸逸明又說道:“第一次轉移已經結束,第二次轉移卻是正在發生。照我估計,大概會持續十年左右。而眼下的電子產業,‘代工+設計’的軟硬體分離模式興起,半導體制造從美利堅和島國向臺省和棒國遷移,代工和零部件向臺省和新加坡、馬來等地遷移。此次轉移,將會崛起臺積電、聯電、g、海力士。”
李易文覺得奇怪,問道:“怎麼這次分得這麼散?”
陸逸明笑道:“多虧了美利堅的大缺大德唄,當初的島國,就是掌握了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以至於成為了美利堅的心腹大患。所以在擊垮了島國之後,美利堅就吸取了教訓,肢解了島國的半導體產業,然後拆得七零八落,這樣才方便控制。”
“原來是這樣。”
李易文恍然大悟,隨後又疑惑地問道:“但是這和夏國有什麼關係?你這裡面也沒提到夏國啊。”
陸逸明笑得更加歡樂了:“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有第二次自然就有第三次。東亞南亞東南亞都轉了一圈,這輪也要輪到我們夏國了。我們夏國人口眾多,基礎教育普及率比較高,這對於世界資本來說,可是天然的血汗工廠啊。所以如果再發生產業轉移的話,接盤俠必定是夏國。”
“第三次產業轉移?”
李易文驚了:“那起碼都是十年後的事情了吧?這你都能算到?”
陸逸明笑著說:“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十年後才發生的事情,現在就該開始準備了。而且像是南存輝這樣的人,他們早就開始行動,不如此,怎堪大任?”
很多人不理解,這個世界很殘酷,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
就算真的掉下來一張餡餅,你也得接得住才行。
像是電子產業這樣的高精尖領域,可不是誰都有資格來接盤的,受教育程度不夠,相關的產業鏈不完善,甚至國內的射虎局勢不夠穩定,任何一點不達標,都得直接出局。
而夏國想要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製造和消費中心,有三個年份尤為關鍵。
一是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開啟了電子產業模式由“以軍為主”向“軍民融合”轉變的序幕。
二是一九八五年,全球電子產業開始出現分工結構的革新,電子產品的設計和製造的分工開始走向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