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劉榮帶著曹壽、衛青、霍仲孺等人前往郭解的住處。
路上,平陽侯曹壽湊到劉榮身邊,神神秘秘的說道:
“殿下,朝中最近出了樁小風波,不知道殿下知道否?”
聞言,劉榮來了興致,道:“講。”
曹壽整理了一下思緒,說道:
“近日孝文皇帝的霸陵罹遭不測,舉國臣民悲痛異常。”
“昨日,丞相陶青親自帶領文物百官向陛下謝罪,認為是他們這些官員們疏於職守,到導致了悲劇的發生,請求陛下降罪。”
“不過,陛下並未怪罪他們,反而好言勸慰。”
聽了曹壽的話,劉榮皺了皺眉:這也叫事兒?這也值得說?
帝陵被損毀,丞相帶領百官稱罪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吧。
基操啊。
不過,一般情況下也就是走個形式而已,皇帝並不會真的降罪。
要知道西漢前期的丞相還是位高權重的,多由開國功臣、列侯擔任,皇帝還是很給面子的。
不像東漢,三公簡直就是吉祥物、背鍋俠,更換如同走馬燈一樣。
這個月雨水下多了造成了洪澇,直接罷免太尉的官職;
下個月雨水下少了造成了乾旱,直接罷免司徒的官職;
再下個月初一日食了,一定因為政事不修,直接罷免司徒的官職。
同樣是三公,西漢東漢的差距咋就這麼大暱?
。。。。。。
聽說丞相陶青帶領百官上書謝罪,劉榮很不以為然,淡淡的道了句:“就這?”
曹壽有點尷尬,笑了笑,繼續說道:“丞相的奏疏上,百官全都署名附議了,唯獨缺了一人,您猜是誰?”
劉榮聞言,想了想,道:“難不成是御史大夫晁錯?”
曹壽馬上開始拍馬屁,“殿下果然英明神武,一猜便中,此人正是御史大夫。”
只聽他繼續說道:“朝中流言,說丞相寫完奏疏之後,第一個找的人就是御史大夫,請他聯名。”
“沒想到,御史大夫卻說,四時巡視陵園乃是丞相之責,不幹御史大夫的事。他沒有過錯,因此嚴詞拒絕署名,搞得丞相臉上很難看。”
“小侯聽聞,丞相回到府邸之後,發了好大的脾氣,對御史大夫似乎頗有微詞。”
這個小故事到這裡就講完了,曹壽的臉上帶著幾分笑意,顯然是在嘲笑晁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