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順帝喜歡唐太宗,已經不是什麼秘密。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百官知道皇帝喜歡唐太宗的,每個人都把相關文獻翻了個遍。
以期每次上疏的時候,能在字裡行間得到景順帝的認可。
《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都是必讀。
《帝範》、《大唐創業起居注》是晉階。
凡是和李世民相關的史料,都在朝野之中風靡一時。
甚至是民間編纂的一些野史,也都被人奉為至寶。
“那是仁德嗎?萬國來朝,朝的是大唐之強盛!”
馮一博嗤笑一聲,又道:
“若是大魏對外仁德,他們就能歸心,那說明他們能感受到仁德,可大魏仁德百年,韃靼為何屢屢侵擾?”
大魏的心腹大患,一直都是北方的韃靼各部。
你不是仁德有用嗎?
那韃靼怎麼感受不到?
“倭國出兵高麗,顯然意圖染指大魏,是大魏不夠仁德嗎?不是!”
張年吉已經被他說的無言以對,馮一博乾脆就自問自答。
“‘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禮記》之中所言,之所以看似不準,實際上是因為五方之民都已歸屬大魏。”
馮一博再次引用《禮記·王制》裡話,但卻給出了新解。
“而現在四夷之所以是四夷,正是因他們畏威而不懷德,等什麼時候他們知曉仁德,那就也是我大魏之地了。”
說到這裡,他似笑非笑的看著張年吉,問道:
“所以,他們本身沒有德,大人說的仁德又從哪論起呢?”
張年吉嚥了咽口水,有些應對艱難了。
可他看著馮一博,忽地眼睛一亮,就想到了什麼,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忙道:
“東海郡不就是因為大魏的仁德,才獻土歸附的嗎?”
不是說仁德沒有用嗎?
當初,東海郡可就是說因為感受到大魏的仁德才獻土歸附的!
這事還是你辦的!
馮一博一聽,說到東海郡身上了?
沒人比我更懂東海郡!
“東海郡王之所以獻土歸附,是因為他本來就出身江南,沐浴皇恩深受大魏仁德洗禮,所以才會以仁德報之,以土獻之。”
東海郡王本來就是大魏人,生在大魏自然感受到了大魏的仁德。
這和他剛剛所言的“對內仁德”,不就對上了?
“如果大人真覺得對外仁德有用,只能說明大人久在大魏之天下,對外面瞭解的太少,才會本末倒置而不自知。”
說到這裡,馮一博不由笑了,直到把張年吉笑的有些發毛,才道:
“我的建議是把大人送去韃靼,看看能不能以仁德感化他們,讓他們獻土歸附。”
誰提出,誰解決。
這樣的經典套路,馮一博真的是屢試不爽。
張年吉的頭搖的和撥浪鼓似的,忙推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