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正好,微風不燥。
村前門口的空地上,幾個小孩正分成兩撥,你來我往地踢著用皮革包裹著米糠和獸毛而做成的蹴鞠。
“啪!”
一聲脆響,一個脖子上掛著銀項圈的孩童,在運球的時候一下沒控制好力量,猛地一腳將蹴鞠給踢飛,只見球在半空中劃過一道優美的拋物線,而後落在了一個白衣男子和光頭小沙彌的面前。
“大哥哥,可以幫我們把球踢過來嗎?”
村裡娃雖然平日裡沒見過多大世面,但卻並不怕生,稚聲嫩氣地對著白雨澤和了塵兩人道。
“好。”
白雨澤微微頷首。
旋即伸出腳在面前的皮球上輕輕一掂。
也不見白雨澤用多大力氣,可是皮球便倏地飛旋而起,徑自朝著空地中央孩子們立起來的大網激射而去。
古代蹴鞠與現代足球的規則不同。
蹴鞠時,也是分為兩隊,只不過卻沒有球門,而是兩隊卻各自分開,在中間豎起一張大網。
網中央有一個空洞,名喚風流眼。
發球方由一人開球,隨後依次將球傳給己方球員,中間球不能落地,等己方最後一名球員接到球后,需要再傳給發球的球員,而後由其將皮球射向網上的風流眼,皮球穿過風流眼則記一分。
如果球沒過網,球員可在皮球落地前再將其接住,重新傳給發球者,繼續重新射向風流眼。
依次迴圈,直到球過網得分,或者球在中途落地,則失敗,交換球權。
這種規則下,雖然對手無法過來搶球干擾,但得分難度卻絲毫不比現代足球小。
首先,因為大網是豎直放立的,其次,風流眼的寬度非常小,第三,只能由發球者來射門,距離較遠。
更別說,中間幾個隊友之間傳球時,還不能讓蹴鞠落地。
所以想要得分,是非常不易的,往往一幫孩子竭盡所能,一下午累得筋疲力盡後,各自也不過只能進上幾球而已。
而白雨澤此刻所站的位置,距離風流眼的位置大約有個五十米左右。
這個距離,比正常傳球者離球網的距離還要遠上數倍!
“譁!”
伴隨著一聲悶響,蹴鞠飛射而出。
孩子們都睜大了眼睛,跟隨者皮球飛行的軌跡轉動著脖子,就好像追隨著太陽的一朵朵小向日葵似的。
可是在接近球網之時,蹴鞠卻依舊沒有下落的趨勢,就這麼直直地飛過了風流眼的位置。
“白大哥,你也不行嘛!”
一旁的了塵笑著開口道:“從球剛剛飛出去的時候我就看出來了,你這一腳力氣絕對使大了。”
說完,了塵很懂地先一步朝著旁邊跑開幾步,生怕又被白雨澤給彈腦瓜崩。
“哎呀!球被他給踢得更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