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林東也沒閒著,戰事剛剛結束,林東便將自己手下的探子和清軍的降兵派了出去。
他的命令很簡單,那就是跟在清軍的敗兵之後混入京城,無論如何都要將清軍留在京城,不讓他們北返。
是年十月初八,林東率領安東軍再次北上,這次北上兵分兩路,一路由林東自己率領,共五萬人馬,其中熊越步兵一萬,蘇老四步兵一萬,徐宏偉騎兵八千,尚可喜步兵三萬。
另一路依舊由李達率領,共計六萬,這一路安東軍兩萬,高傑軍四萬。
至於海軍此時已經牢牢佔據了山海關,這幾個月以來清軍雖然也嘗試著攻擊了幾次,但都被海軍陸戰隊輕易擊退。
這樣的情況讓清軍充滿了擔憂,而他們的高層也頻頻召開軍事會議,準備商討北返的大計。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京城傳出流言,清軍皇帝即將北逃,準備將所有滿人拋棄在皇城之中。
這個訊息傳出之後,在清軍中引起了軒然大波,清軍好不容易打下了皇城,如今正四處跑馬圈地,正是享福的時候,可清廷要在這個時候北返,這如何使得?
於是整改滿人的普通百姓紛紛湧上街頭,要求清廷拿出抗明勇氣,務必守住京城。
就這樣,在絕大多數人的反對下,清軍北返的計劃一拖再拖,最後不了了之。
幾萬人的隊伍在大地上鋪開,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熊越作為前鋒在前開路,尚可喜為左翼,蘇老四為右翼,林東帶著徐宏偉的騎兵居中策應。
至於李達一路,則在林東的命令下一路向北先拿下天津,然後沿著長城迂迴,趕往北古口和青山口,徹底斷絕清軍北逃的路線。
當然,在北山之前,李達還必須要解決掉豪格的殘軍才行。
好在豪格在聽說阿濟格和多鐸雙雙陣亡之後,便回了京城,準備依託京城的城牆繼續頑抗。
而他手下的殘兵卻不肯就此放棄既得利益,準備在天津和安東軍決戰。
看著眼前的輿圖,林東心中不無擔心,仗打了這麼久,雖然一直以來都比較順利,可自古以來從南向北打的很少有成功的例子。
這對於他來說也是一次考驗。
清廷這邊,很快得到了安東軍北上的訊息,朝廷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之後,終於放棄了逃跑主義,準備迎戰。
至於迎戰的主將,澤落在了豪格頭上。
十一月初,安東軍達到了真定,這一路走來,並未遇到清軍的抵抗,這讓林東心裡十分不安。
看來,清軍是準備孤注一擲,要和自己展開一次大決戰了。
想到這裡,林東當即下令,命令所有部隊必須時刻保持聯絡,防止清軍各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