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與扶桑水師那高大的樓船相比,簡直就是嬰兒與成年人的差距。
尋相站在一艘方艄的甲板上,意氣風發,火紅的鬥蓬火燒雲似的迎風飄揚,他披著胸甲,手持一支四米長的步槊,腰間還佩著一把橫刀,一袋白羽箭別在背後,步槊握在手中,望著排成密集陣的扶桑水師艦隊,一陣冷笑。
按照原本的計劃,這些方艄都應該成為自殺式火船一樣,成為一次性的消耗品。然而一名工匠認為這麼做實在是太敗家,他認為只需要稍加改動,火箭彈的尾焰就不會傷及方艄大船的根本。
這個解決方案,簡直讓陳應拍案叫絕。就像後世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據說美國宇航員在太空很鬱悶,失重條件下鋼筆和圓珠筆總是寫不了字。美國科學家花費了X年時間X多經費(最近一個在農大演講的我國某專家已經加碼到100 億美元)終於研製出能在失重條件下使用的鋼筆。而與此同時,蘇聯宇航員在太空一直用鉛筆(一般來講,聽眾們這個時候就要爆發出善意的笑聲)。原始的鉛筆適合太空實用嗎?那些繪聲繪色講故事的人想過麼?
普通鉛筆筆芯容易折斷,這個都知道,而在失重的環境中漂浮,就成了危險品,會漂進鼻子、眼睛中,而且更要命的是石墨是導電的,漂進電器中會引起短路或者其它一些問題。
當然,這次改變火箭彈發射架的工匠,名叫張朝。他的解決方案是將發射架對準側舷,讓尾焰,直接噴射到舷外的水面上,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事實上呢,這其中還有一定的問題。尾焰的火焰實在太大,而且遇到水面阻止之後,也會四面擴散,會直接燒到船舷一側,根本就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後來採取石錦包裹艦舷的方式,避免引燃戰船。
當然,其實古代的木質船,已經採取了防火處理,並不像電視裡演的那樣,一隻火箭直接引燃。
尋相舉著步槊,指向一千餘步之外扶桑水師戰艦放聲狂嘯道:“弟兄們,記住這一天!記住我們前面那一群人!因為,過了今天,你們就再也見不到他們了,他們都變成死人了!”
“放箭,把他們炸成碎片!”
號兵吹響了讓火箭手開火的號角。
十三艘方艄大船橫向,用船舷對準扶桑水師,然後拋錨,停在江面上。各艘方艄的艦長舉起右拳,劃了個半圓,然後重重的向前一揮。
十名火箭手不約而同地將自己手中的火把,點燃引信。隨著嗤嗤如同毒蛇吐信的聲音響起,火藥引信引燃火棉,只聽到一陣滾雷般的轟鳴,火箭彈撕裂空氣的嘯響如同撕裂綢布,讓人汗毛倒豎,六十四發火箭彈火焰噴發,火箭彈呼嘯著朝後扶桑水師的戰艦方向猛砸過去,那聲勢堪比驚天動地。
一片連綿不絕的、尖厲的嘯聲傳了過來,唐軍十三艘方艄戰艦突然騰起大片白煙和黃白色的光焰,幾乎淹沒了整個戰艦,數百條細長的火蛇噝噝尖嘯著,朝著扶桑水師的艦船鋪天蓋地的砸了過來。
那聲光效果讓扶桑水師將領與士兵如同墜入冰窖中一般渾身發冷,汗毛倒豎。
他們產狂叫一聲急忙操控著戰艦躲避,可惜為時已晚,火蛇帶著死亡的尖嘯從天而降,炸點幾乎連成一片,緊接著就是一陣雷霆萬鈞的爆炸巨響,很多水師將士兵連同他們的戰艦一起被掀上了半空!
尋相自認為比較帥氣的造型,瞬間弄得灰頭土臉,他的披風被燒成一塊破布,如果不是親衛急忙給他解下來,扔掉。他估計已經變成烤乳豬了。
尋相氣憤的摔掉自己的頭盔,歇斯底里的咆哮道:“放箭,給本大將軍射去那幫孫子!”
“咻咻咻咻咻……
讓人汗毛倒豎的尖嘯聲再度響起,十三艘火箭炮打出了第二次齊射,氣浪翻滾,煙焰劃空,扶桑水陣中再次騰起一片恐怖的火海,不知道多少士兵被炸得血肉橫飛,甚至成了空中飛人。
遭此打擊,扶桑水師可避免的混亂起來,大呼小叫,旗幟折斷,頗有點穩不住陣腳了。本來也是,這玩意兒太超前了,現在大家都還在可憐巴巴的玩著的,拿出火棉膠這玩意來簡直是作弊,而火箭炮即便放在現代也是令人生畏,何況是在古代?
即便是簡化再簡化的火箭炮,也足以讓人肝膽俱裂!
你打半天都啃不下人家一根毛,人家一個齊射就叫你死傷一地,這仗還怎麼打?
關鍵是火箭彈的射程太遠了,扶桑水師射程最遠的八牛弩連人家的邊都摸不著,這種幹捱打不能還手的打法,實在太憋屈了。
當然,逃跑是不可能的。
隨著第三輪齊射,尋相下令停止戰鬥。
敵人都死光了,還打個屁。
最重要的是,這三輪齊射實在太猛了,短短一柱香的時間內,十三艘方艄大船共發射了足足兩千五百多枚火箭彈,儘管三分之二的火箭彈輪空,剩下的三分之一足以讓扶桑水師每艦戰艦變成巨大的火把。
尋相繼續帶著火箭彈戰艦,朝著浮橋進發。
當然,他只有一招,橫下戰船,瞄準目標,然後發射。將李世民辛苦建造起來的浮橋燒成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