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章單雄信歸心
經過半個時辰的戰鬥,劉統就下令退出了戰鬥。經過清點傷亡,發現傷亡居然不足五十人,不過由於並沒有打掃戰場,戰果卻沒有辦法計算,劉統並不清楚他們已經造成了王仁則麾下減員多達四千餘人。
事實上,劉統現在回想起來一陣後怕,他實在沒有想到,區區一千二百餘人襲擊敵人一萬五千餘人馬,居然可以全身而退。
尋相也非常疑惑的道:“按說我們又是殺人,又是放火,給王仁則造成的損失不輕,他為何沒有派出兵追擊咱們?”
“王仁則也不是不想追,可能是他擔心咱們外面還有伏兵,只是引誘他追擊!”劉統向尋相分析道:“很可能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考慮,王仁則才沒有追擊,當然,咱們在鄭軍大營中到處放火,他們的損失也不輕,空氣中我聞到了糧食燒焦的味道,可能是咱們的兄弟,無意間撞到了王仁則的輜重營,王仁則麾下大軍肯定忙救火,否則他們肯定要喝西北風了!”
尋相一臉惋惜的道:“只是非常可惜,這軍功沒有辦法計算,咱們給鄭軍大營鬧出的動靜挺大。”
唐軍的軍功也是以斬首計功,以實際拿到手的敵人首級,經過記室參軍勘驗,才可以算作軍功。然而,趁亂帶回來的人頭只有不到八百顆。
劉統皺起眉頭,他轉而望向背嵬軍的記室參軍韓定國。韓定國看著尋相一臉不善的盯著他,大有一言不和,他就拔刀砍人的架勢。韓定國沉吟道:“昨夜大亂,我們背嵬軍將士人人奮勇殺敵,以一擋十,斬首共計一千!”
尋相從鼻子裡發出一聲:“哼”
韓定國急忙改口道:“斬首一千五百餘級!”說著,韓定國望著劉統道:“劉左副都尉,不能再多了,咱們才一千二百餘人,進攻十數倍之敵,自身傷亡不足五十,再多的話,陳大將軍也不會信……”
劉統咳嗽一聲道:“那咱們就報斬首一千五百餘級!”
這時,尋相說話:“劉左副都尉,如今我們雖然取勝,可王仁則一定不會善罷甘休,第一次咱們只是出奇不意,他們大意之下,吃了一個大虧。接下來,肯定會加強防備,咱們再想這麼輕易取勝,恐怕就難了。我們接下來該怎麼辦,請劉左副都尉示下!”
劉統一怔,接下來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在出兵的時候,陳應已經教給他了“十六字要訣”當然,除了游擊戰十六字要訣之外,陳應還教給他了六大原則五個要領。
六大原則是,以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勝利;其次是不在消滅敵人而在消磨敵人;其三是支配敵人、掌握主動;其四是積極進攻、絕少防禦;其五,飄忽不定、出沒無常;其六越是敵人後方,越容易成功。
五個要領是反敵人之道之行,並竭盡欺詐之能事,敵進我退、敵集我散、敵大我避、敵小我欺、避實就虛、聲東擊西;不要企圖太大,只要常有小勝;站在敵人翼側,後方和圈子外圍,不為敵人所合擊;一切行動作戰必須迅速、勇猛、堅決、遲疑猶豫就等於死;注意使用突然的襲擊,不留給敵人的反擊機會。陳應教給劉統的戰法戰術,事實上是來自後世慄大將的軍事思想。
慄大將的軍事思想在我軍高階將領中具有較高的地位,無人超越。今天不去剖析粟大將運籌帷幄的大兵團戰略思想,重點介紹下粟裕的游擊戰思想。在長期的戰爭中,粟裕嫻熟地運用了朱毛在井岡山時期總結的游擊戰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進)的基礎上,他創造了一套游擊戰術思想,即“六條原則”和“五個要領。”
當然,最後一條要領被陳應給改了。原本慄大將的第五要領是注意使用突然的白刃襲擊,只要槍彈一響,刺刀就要殺到敵人的肚皮上去。造成這種原則主要還是當時自身條件太過簡陋,傻子其實也知道,刺刀拼得再好,不如輕重機槍下上一陣亂掃,在子彈補給充沛的情況下,這一要領能不用就儘量不用。
如何執行陳應的戰略戰術,在一路賓士的路上,劉統就已經考慮過好多回了,只是以前總是覺得很多想法還不成熟,其中有好幾個難關都還沒解決呢。
但這一刻,劉統忽然完全沒有了這些顧慮!
因為陳應的辦法,在實際檢驗中,已經證明了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那麼接下來,只要執行陳應的策略,那麼就足以可以成功了。
“我們接下來要怎麼辦?當然是要主動出擊!”劉統笑道:“此時王仁則距離函谷關不足五十里,咱們已經沒有辦法再襲擾王仁則了,一旦搞不好,王仁則就會命函谷關的守軍,給咱們來一個前後夾擊,到時候,咱們就危險了。接下來的戰鬥,將會是以攻堅戰為主,咱們這一千多號人馬就沒有了用處,咱們就突破函谷關的封鎖,利用黃河冰封的機會,闖進洛陽的八關之內。”
一顆種子從發芽,到生根、成長到茁壯成材,除了需要合適的土壤,也要雨水和陽光。不過,環境的因素也非常重要,事實上,陳應創立背嵬軍的初衷,就是打造一支山地偵察部隊,避免自己大軍在山地行軍時,發生中伏的意外。
然而,陳應並沒有想到的是,背嵬軍在劉統的指揮下,利用了游擊戰十六字要訣與慄大將的六大戰術原則五大作戰要領,形成了背嵬軍獨特的戰法,這一支軍隊成名,還是兩年之後的松州之戰,登上雪域高原的背嵬軍,成了吐蕃人心中的“鬼軍”,背嵬軍成了讓吐蕃人、土谷渾人聞風喪膽,望風而降的戰略核武器。
這是陳應遠遠沒有想到的,當然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
“列隊,立定!”
函穀道北塬,這塊寬約五里多點的高塬上,被俘虜的鄭軍王仁則的重灌戰斧營兩千餘人,被兩個團,又從單雄信舊部俘虜裡,挑出二百餘名身高八尺,可以舉起二百斤木樁的壯漢,混編成九個陌刀團,共二十七旅五十四隊。
這個時候,陳應非常懷念麾下的老熟人如張懷威、段志感、張士貴、羅士信等。陳應並沒有特別熟悉的將領,就向李建成提出,調羅士信為陌刀將軍,接掌這支精兵重灌軍團。事實上陳應心中陌刀將軍最合適的人選,還是闞稜。不過現在闞稜並不在長安,重灌步兵突擊,必須有猛將率領,以羅士信的武勇自然是足夠了,可是中原大戰,羅士信如果率領鉤鐮槍騎兵軍團,將會取得更大的戰果。
雖然編成九個團,不過陌刀與裝備還在長安,一時半會兒還送不上來。不光是陌刀軍需要擴充,陳應麾下的左衛率五個折衝府廢了兩個,還有兩個半殘,雖然兵力還有兩千餘人,卻已經不具備戰鬥力了。陳應就想著在俘虜挑選青壯,補充各衛率與各折衝府戰損空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