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振英吃過早飯就去上班了,洛寧一個人躲在房間裡哭了一場。多少年了!老爸終於對她笑了!
前世洛寧從小就被洛振英一個人管教,他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命令式的。從洛寧進小學開始,洛振英就沒有再對洛寧笑過。
這個笑容是多麼珍貴啊!
過了沒幾天,洛振英不得不找洛寧求助來了。
洛寧看著面前幾份資料,問道:“爸,難道他們把所有的工作都丟給你一個人了?”
洛振英搖頭道:“沒有沒有,這幾份是剩下的,我們大家討論過後找不到解決辦法,只好帶來給你看看。”
“這些都是你一個人負責的嗎?”洛寧問道。
“我只需要負責完成一份。”洛振英說道,“你從這裡面選一份出來就行了。”
洛寧拿起幾份資料大略瀏覽了一遍,嗯?望龍鄉江家村?她直接抽出資料:“就這份了。”
洛振英笑道:“選好了?”
洛寧看老爸神色,心領神會:“老爸,你是故意把這份資料放在裡面的吧?”
“江家村的情況比較複雜,我們沒有好的辦法幫助他們發展,我只是保證讓它出現在你面前而已。”洛振英輕描淡寫的說。
實際的情況是,企業辦那些人為了省事,直接把所有鄉鎮遞上來的資料分別歸類成:非常重要、重要、一般。分類的唯一標準就是領導們的重視程度,非常重要是必須完美解決的,重要是必須解決但要求不那麼高的。一般就隨便應付一下就行了。
江家村本來是在重要一類裡,因為距離景區很近,縣領導比較關注,但能夠出現在洛寧面前的,只能是非常重要的。在洛振英的堅持下,江家村的資料才被放了進來。
江家村就是洛寧外公家所在的村子,洛振英這是看在岳丈一家的面子上才幫忙的。既然要幫,洛寧自然首選江家村,外公一家也能得到好處。
不過洛寧還算厚道,又另外選了一份出來,好讓洛振英和企業辦那些人交差。
洛寧先詳細看了江家村的資料,她才知道江家村到底有多窮!除了幾十戶有手藝有工作的日子稍微好過些以外,其他村民全靠種地過活。山上交通不便,東西很難賣出去,村民們一年也掙不了幾個錢。外公家靠著一手廚藝,在江家村算是富裕的了。當然,現在已經是村裡數一數二的了。
在資料裡洛寧還發現一份計劃書,是望龍鄉企業辦的一個工作人員擬的,內容是龍尾峰景區停車場正在擴建,周邊計劃新建十幾家旅館,名額有限,縣裡就要去了幾個。剩下十個名額,鄉里保留三個,停車場所在村保留兩個,還剩下五個名額優先分給附近的幾個村子,江家村就是其中之一。
江家村這個名額得來不易,可村民們實在太窮,沒錢投資。就算有些錢,也捨不得投進去,畢竟一家老小還得生活不是?
修建一棟旅館需要投資五萬元,作價一百元一股,共計五百股。江家村村民可以自願認購股分,最少十股,多則不限。修建完成後,由所有認購了股分的村民競價承包經營權,所有股東只享受承包收入的分紅,不參與經營收入的分紅。
洛寧一看這計劃書就想起了前世的龍尾峰山莊,應該就是這份計劃書帶來的結果。洛寧記得前世老媽告訴過她,山莊總共是21戶人家投資修建的,其中洛寧外公家投資了五千元,還是四處借錢才湊齊的。
修建好後,經營權被一個叫王紹輝的以一年兩萬的價格競買下來,合同一簽就是二十年。後來這個王紹輝就成了望龍鄉的首富,一年兩萬的價格在這群沒有見過世面的村民眼中確實很高,但他們每年的收入超過了不知道多少倍。而且一簽就是二十年,其他股東根本就沒有從這份投資裡得到多少回報。
所以洛寧一直覺得外公他們當初簽訂的承包合同是非常不公平的,短短兩三年後所有股東都後悔了,可那時已經晚了。
洛寧現在親眼看到了這份計劃書,它的初衷確實是想要幫助村民致富,但是因為不瞭解實際情況,出了很大的偏差,最終只富裕了一家,相當於是讓另外20戶村民借錢給他們修建山莊,只收取了相當低的利息。
這個非常不公平的計劃,洛寧決定徹底改變它:首先是股價就有問題,江家村村民的平均年收入才幾百塊錢,股價定為一百元一股,還最少十股,大部分的家庭都買不起。就算有想買的,也必須借錢才能買,這就把大部分的村民排除在外了。洛寧把股價調整為五十元一股,不限制數量,一股也能買。這樣一來,所有村民都有機會參與。
第二個大問題就是承包合同。其實以競價的方式承包經營權,這個方法是非常好的,可問題就出在合同一簽就是二十年,中間還沒有增長,這就很不公平了。洛寧把承包年限調整為十年,並且承包價格每年上漲10%,十年後重新競價,重新簽訂合同。
她把調整後的計劃書做好,然後開始下一項,江家村的村長遞上來的請求,希望縣裡能給江家村指一條路,怎麼樣才能發展致富?
其實江家村的資源不少,山上有很多寶藏,像是茶葉、竹筍、板栗等特產,還有可以做棕墊的山棕樹,甚至養殖業都可以。
這些資源裡,只有茶葉被利用起來了,縣裡成立了製茶廠,也專門做了品牌,就是每年從上山收購嫩茶,但收購價格極低。
竹筍板栗等山貨都是各戶村民自己拿去賣,並沒有規範的管理和統一銷售,無法形成規模。
江家村最大的問題一是交通,二是村委會沒有拿出好的方案好好利用這些資源。
洛寧根據這些情況擬了一份詳細的計劃書,模式和清遠豆瓣醬廠差不多,由村裡和村民共同出資成立公司,跟村民簽訂合同規模種植,集中銷售,創立品牌。村民自願入股,股東投票選舉出管理者負責經營。這個模式很多村鎮都能借鑑。
把這份計劃書做出來後,洛寧又看了一下另一份資料,前進村是龍山縣東北部的一個村子。屬於平原地區,資源不同,但完全可以借鑑同樣的模式。洛寧也針對那個村子的情況做了一份計劃書,主要發展農業和養殖業,按照後世的生態農業的模式,種植經濟作物,養殖家禽和牲畜,形成生態循壞。洛寧的計劃書是漸進的,從初期開始一步一步發展到後期的生態農業,每一個階段怎麼發展、怎麼管理都寫得清清楚楚。
這兩分計劃書分別代表了兩種或不同型別的發展模式,其他村鎮完全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借鑑,制定出符合自身的發展計劃。
洛寧當然還有更多這方面的知識,但她不想全部拿出來,也該讓政府這些人自己動動腦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