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感覺,這名字還挺陌生的。
但隱隱約約又覺得這名字在哪聽過。
他繼續看內容。
“伍千里是一個兵,一個很純粹的兵。粗人,識字,但不多。脾氣倒是執拗……”
看到這句形容,許鑫微微點頭。
他很喜歡這種文風。
不需要過多華麗的辭藻,直接上來就點題,透過一二十個字就把一個角色的形象豎了起來。
下意識的看了一眼文件。
6231字。
心說好傢伙,還沒一章網路的字數多呢。
而這時,他手機“叮”了一聲。
拿起來一看,有人加他。
【蘭小龍】:許導您好,我是蘭小龍。
許鑫直接透過,主動發了個表情打招呼後,說道:
“蘭老師,我正在看您的故事。我們一會兒溝通。”
無論蘭小龍的資歷如何,介紹人是段毅宏,就憑這一點都得給面子。
“好的。”
對方回覆的也很快。
接著,倆人沒了溝通。
許鑫點了一顆煙,開始安安靜靜的看這個故事。
他閱讀的其實很快,整個故事也就用了十來分鐘,就看完了第一遍。
不過……
抗美援朝時期的戰爭故事?
他直接百度了一下“長津湖”,然後又百度了一下。
當看到了那句【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時,眼神動了動。
就著百科,把關於這戰役的大概匯總都看完後,又在心裡把這個故事結合了進去。
然後暗暗的點了點頭。
這故事,還不錯。
這是他給的評價。
但要說他多感興趣麼?
其實倒不至於。
首先這個故事很主旋律,而既然是主旋律,在影視圈裡是有一套不成文的潛規則的。
比如形象必須正面,必須體現我軍強大等等。
現在好多抗日神劇,其實就是把這個不成文的規矩給“放大化”,但尺度拿捏不好,才搞出來個什麼“從褲襠裡掏出個手榴彈”,“一槍在八百里外幹掉了鬼子”之類的名場面。
他不抗拒主旋律,畢竟這也是一份功勞。
但……
他是導演,要拍電影,不單單看的是故事,還要看劇本。他要從裡面瞭解到到編劇的想法,思維,然後結合自己的想法,看能否碰撞出那種讓他心動的火花。
而現在這個故事,太單薄了一些。
就像是一篇流水賬。前因、經過、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