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邊還放著《小時代》的劇本。
“郭老師請喝茶。”
“謝謝許導。”
“不客氣。”
許鑫微微一笑,問道:
“郭老師這劇本我看了,挺不錯的。不過……比較遺憾的是我沒看過《小時代》的原作。所以還是想說一下我自己的想法。這個故事裡……從一些角色,到諸如一些場景描寫,是不是對物慾生活有些過分誇張了?”
聽到這話,郭靖明並不意外,而是點點頭回道:
“我能理解許導的想法。不過……其實也是因為您沒看過我的……因為這部戲我打算自己做導演嘛。所以我在設計劇本時,更注重的是把我腦子裡的畫面寫下來。但它的核心其實是在原著中已經確定了。我要的是一種浮世繪的風格,在極度物慾之中,反襯出所有人內心的空虛……”
郭靖明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述起了自己這個劇本的核心,以及投拍後的想法。
但許鑫原本很隨意的態度卻逐漸變得認真了起來。
甚至,當郭靖明從說出那句“浮世繪的風格,反襯所有人內心空虛”的時候,他就已經把這個劇本判了死刑……也不能這麼說,更確切的說,是他對這人沒什麼信心了。
原因無他,“反襯”這個詞,就不應該出現在電影的主旨上面。
電影的敘事結構是很巧妙的一種東西。
允許反襯麼?
當然允許。
但反襯是一種技巧,而不是主題。
要知道,電影並非文學作品,文學作品,透過引出聯想,可以品評出來作者在文字構思之間,隱藏的,想要表達的某種觀點。
但電影是畫面藝術。
是影視藝術。
人的眼睛看到的東西,永遠是第一印象。
你看到浮華,那就是浮華。
當然了,作為導演,你可以搭建一處場景。比如XX角色坐在富麗堂皇的宮殿裡,那宮殿金碧輝煌,透過燈光、裝飾來點綴出它們的華彩。
而唯獨XX角色附近,燈光黯淡,角色猶如坐在陰影裡。
這是一種很稀鬆平常的表達手法。
一個導演不能說你構建了一個繁華的都市,什麼各種CG特效拉滿,科技感拉滿,但實際上你卻希望讓觀眾看到這些繁華背後……比如某一個不起眼的乞丐。
那是扯淡。
但如果你把一個乞丐的故事設定在充滿了繁華和科技感的城市裡,視角只需要悄悄轉移,就會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結果。
這就是為什麼說反襯是一種技巧,而不能是主題的原因。
別的不提,老頭的《黃金甲》裡已經用爛了。
可是,它的評價如何呢?
其實很一般。
老頭這部戲,同樣用的是一種反襯的手法,只不過,他也明白單一的反襯不討喜,所以用《雷雨》的核心,巢狀進去了一個歷史虛無的王朝加以輔佐。
可實際拍攝出來,在老頭的電影生涯裡,它的質量依舊不算高。
屬於中等偏下的那種。
而現在……不是許鑫“狗眼”看人低。
連老頭都需要巢狀進去一部《雷雨》,才能勉強用反襯的手法,貫穿整部電影。
你一個新人導演,先是選擇了一種誇張無比的浮世繪風格,然後透過反襯來表達物慾奢華之下空虛?
你確定不是在開玩笑?
這和天才與否無關,純粹是定位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