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誰也不知道它會賠多少錢。
前景怎麼樣。
除非是華語市場變的越來越好,否則,它可能一輩子都沒翻身之日。
並且……特效公司就和開網咖是一個道理。
你的裝置落伍了,就算折舊變現,都不值錢。
華語電影市場畢竟不是好萊塢。
特效公司要配備的各項條件……很苛刻。
以現在的市場規模……
太難了。
而最尷尬的地方也就在這。
這件事你做不做?
你做了,就要做好長期虧損的準備。
可對許鑫而言……
不做?
不做就意味著落後、捱打。
個人的雄心壯志與追求,此時此刻,在這些冷冰冰的金錢面前,是那麼的不值一提……
從市場到環境再到各方面的因素……都在告訴許鑫一個相同的答案:
“目前,並不是一個發展特效的好時機。”
曾經那個和你有著相同志向人,如今都開始打退堂鼓了。
你在這時候出來接盤?
這不叫抄底。
這叫血虧。
想了想,許鑫問道:
“投資顧問們都怎麼說的?”
“不建議收購。從長遠來看,外包是最好的選擇。建議融資控股,短時間內觀望為主,前景並不明朗。”
“你的建議呢?”
“我無所謂啊。”
聽到許鑫的話,王斯聰的語氣很是輕鬆:
“你想弄,哥們就陪你弄唄。這件事賠賺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咱們正在做一些事情。”
實話。
許鑫的心裡熱乎乎的。
而他也點開了自己的郵箱,從裡面下載出來了自己的論文。
滾輪一陣滑動,他找到了自己論文裡的一段內容後,對王斯聰說道:
“我最近不是在寫博士論文麼?我給你說個資料,然後告訴你我為什麼會有信心哪怕它不賺錢,但也不會賠太多。”
“嗯,你說。”
“我論文的原話是:毋庸置疑,好萊塢大片的製作成本每年都在不斷攀升,增幅遠超過通貨膨脹率。根據圖1中的資料顯示,1995年到2004年的10年間,製作成本超過1億美元的好萊塢電影共60部。然而到了接下來的2005年到2011年的6年間,這一數量激增至113部。(注1)
這部分資料,是我讓公司的人幫我一部電影一部電影找出來的。
我的觀點是,如果好萊塢不降低拍攝成本,跑不贏通貨膨脹,那麼它一定會內爆。這張圖一會兒我拍下來發你,你看下曲線圖就知道了。它這增長過於誇張了,通貨膨脹是衡量所有物品價值的根本,而美國那邊不僅僅只是院線票房分成,DVD也是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