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從許鑫對張導的尊敬程度而言,這部戲的主導……很可能還是張導。
除了張沫在內,所有人都這麼想的。
可是……
伴隨著一個多將近2個小時的時間劃過……張一謀卻一聲不吭。
從頭到尾都沒說過一句話。
雖然偶爾有過似乎想說什麼的意思,但他每一次都沒開口。
弄的反倒是尹麗川她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您老人家想說……倒是開口啊。
老這麼大喘氣,弄的別人心裡玄乎的很。
可偏偏,張一謀就是沒說話。
直到許鑫放下了劇本,眯起了眼睛。
他點了一顆煙。
在這煙氣繚繞中,整個劇本的故事,從腦子裡開始搭接。
先是整個故事線的骨架,接著是各種各樣的碎片化劇情,一樣一樣的在腦子裡全部連結上之後,整個故事的主要故事情節就已經把握清楚了。
幾位編劇按照自己的要求,摒棄了原著裡的許多東西與人物角色。
只保留了張隊長一家,老三、以及靜秋家裡的情況和靜秋的同學那幾個人物線。
其餘的東西都舍的乾乾淨淨。
譬如原著中萬昌盛、張一之類的,那種對情慾的表達全部摒棄後,靜秋和老三的愛情也確實達到了純潔的效果。
但整個故事的衝突卻弱化了許多。
這似乎也是傷痕文學的弊病。
似乎沒了那個動盪的時代後,以這種文學現象為載體的故事寫出來,就好像一件尋常的小事。
整個劇本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懵懂少女戀愛過程。
只不過別人的戀愛最多是分手,但靜秋和老三的愛情卻變成了天人永隔罷了。
而老三的死,在原著裡,就像是在祭奠那個年代。
許鑫估摸……哪怕這個故事是真實的、有原型的。但寫出來之後,艾米更想賦予它一層反思的屬性,在對映那個時代的悲哀。
哪怕這個故事是真實發生的。
而他在讀的時候,就像是身處那個年代而不自知。
可現在的劇本,在他主動摒除了那些東西后,又像是他度過了那個時代後回頭看,那整個年代以現在人的目光來講又是怎麼一種……迷茫。
姑且先用這個詞吧。
所以,它的故事線開始無限的被弱化。
舉個很形象的例子。
就像是一顆外表裹著傷痕文學的花生。
乍一看很飽滿,但外殼被剝離後才發現,原來裡面雖然談不上是空心的,可花生仁卻小的厲害。
想了想,他睜開了眼,第一時間看向了張一謀:
「您感覺怎麼樣?」
「你的感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