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三大之一的獎項,星光獎的競選規則是透過各省相關、或者「中直」所屬向上呈報的規則。
一些公司個體所申報的獎項雖然原則上不是不能透過,但比起直屬單位,這些公司個體拍的東西更像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別說他們了,恐怕連西影頻道都是其中的一份子。
但如果是央臺內投內推,那不僅僅獲獎的機會大,過稿的機率也更高。
星光獎可不是什麼野雞獎項。
而是與華表、飛天並列的三大官方獎項之一。
許鑫缺獎麼?
他太缺了。
票房高有啥用?
你得拿獎啊。
眼下他雖然說是被奧運會耽擱了,但確確實實大大小小的獎項都沒露過面。
過幾天倒是要參加華表獎。
但不是以《風聲》而去,而是2007年的《秘密》受邀參加的。
華表獎同樣是兩年選一次,《風聲》的上映時間已經過了13屆華表獎的截止日期,只能去參選14屆,也就是11年的獎項了。
不過,雖說是「三大」之一,但實際上華表獎在業內基本有一個共識。就是「大家一起分豬肉,上了歲數就能有「。
雖然這句話有失偏頗,但本質確實是這麼一回事。
華表獎的獎項多,林林總總二十來個。而頒獎風格……嚴格意義上來講也很「暖「。
基本上能照顧到的,都照顧到了。畢竟大家對天朝電影業的貢獻有目共睹嘛。今年沒拿到,沒關係,以後肯定「拿得到」。
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
當然了,這話說的也不是特別絕對,所謂的以後會拿到的前提,也是必須有著足夠優秀的作品才行。
但這個「優秀」吧……又得看別人怎麼理解。
總之,華表獎是三大之一不假,但對電影人而言,卻是最友好的一個獎。
這也是為什麼別人會說它分豬肉的主要原因。
村裡殺豬,別管豬頭豬肘豬下水,總能分到一點。
而華表獎的頒獎現場,你總能看到一群人嗚嗚啦啦的上臺,分別代表著不同的作品舉起證書,然後在嗚嗚泱泱的下來……
跟走馬觀花一樣。
甚至還能在這個獎項裡面,看到一些很奇怪的名字。
比如「優秀科教片獎」,偶爾會迸發出一些諸如《煤礦瓦斯爆炸事故的防治》、《藍莓栽培技術與加工》、《農村防火常識》這種片子……
暖是真的暖,可問題是……成分也太複雜了一些。
大家是都溫暖了。可是這品牌效應……就有點從阿瑪尼到班尼路的意思了。
而他對自己的道路規劃其實很清晰。
拍攝的東西第一要自己喜歡、感興趣。
第二就是比起票房,跟剛要看重獎項與榮譽。
還是老生常談那句話。
錢,他不缺。
缺的是支援自己向上走的榮譽。
雖然這話乍一聽很功利。
但事實情況就是如此。
所以要是老方想要找他幫忙掌控個紀錄片劇組的節奏,要是時間短的話,朋友幫忙,他或許會答應。
但如果單純只是拍個紀錄片,那他可能就拒絕了。
實在是分身乏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