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無情的吞噬著房屋,也吞噬著這些士卒的內心,四周都是高牆,他們沒有攻堅的武器,而且他們也沒有遠端攻擊武器。
換句話說,他們基本就是被困死在這個牢籠裡面了,郭侃就算什麼都不做,不出幾日,他們都得餓死在這個地方。
“諸位,若是敵軍有敢上前者,直接射殺他們!”
郭侃下令道。
“諾!”
弓箭手們揮舞著手中的弓箭,高聲吶喊著。
另一邊,姜隱帶著八千步卒正在行軍的途中,他的心中有一股不祥的預感,因為是急行軍,所以他的手下處於人甲分離的狀態。
行軍途中,絕大多數兵士是輕裝徒步,不披甲冑。甲冑一般放在“車”中,臨陣之前才會穿戴。一方面來自“甲冑的重量”與“體能的分配”,另一方面,就是減少對鞋襪的損耗。實際絕大多數兵士都是步卒,靠雙腿支撐機動性,在惡劣的飲食供給下,體能本就存在問題。雖然三國漢季的“鞋”種類繁多,有木尺鞋(屐)、木底鞋(舄)、長筒鞋(靴)、絲麻鞋(履)等,實際上述鞋款,都是貴族的專享。比如“靴”是官員的專利,而“舄”則是帝王的禁臠。
真正能夠量產並普及的,就是草鞋。一般稱作“屨”或“屩”,南方則戲稱為“粗”。
屩,草屨也。出行著之,屩屩輕便,因以為名也。《釋名》
粗者,麻枲雜履之名也。南楚、江、淮之間,通謂之粗。顏師古注《急就篇》
以農業文明的生產力來看,普及草鞋已然不易,布襪就更別想了。在赤足的情況下,如果上半身負重過大(披甲),無疑會加速對草鞋的損耗,甚至有可能磨損腳掌、導致感染死亡甚至爆發瘟疫。
更為不幸的是,在當時的生產力限制下,即使披甲,也不是每個士兵都能做到的。
鋼鐵是古代的軍用物資,手工打製的盔甲則更加稀缺;不可能浪費在“羸兵”或“弱卒”身上。絕大多數兵士,連負重的機會都不會有,就是穿一身粗麻編織的戎服(即軍裝),被送到前線當炮灰。
棉花傳入我國,在宋代以後。三國時代軍民百姓的服裝,就是麻制粗衣。春冬穿“夾衣”(內填絨絮),夏秋穿“單衣”;凜冬來臨之際,條件差的只能等死,條件好的裹個破羊裘,不僅硬如氈墊,防寒效果也乏善可陳。
古代的步卒,本就先天不足,選拔標準低,再加上後天失調,飲食供應差,如果披甲行軍,只怕撐不到前線便集體繳槍了。
在地平線上,隱隱出現一支騎兵軍隊。
“全軍停止進軍!”
姜隱看著遠方有騎兵衝來,對著手下計程車卒下令道,現在軍中計程車卒都沒有穿戴盔甲,手中只拿有一把武器,若是遇見了敵軍的騎兵來襲,他們就是死無葬身之地。
魏卒的臉上也是一股害怕的神情,運輸盔甲的戰車還在後面,這個時候遇見精銳的騎兵,他們根本沒有能力抵抗。
“結陣!”
姜隱下令道,當下也沒有辦法,只能先命令手下計程車卒結成陣法。
“將軍,來將打的軍旗是我軍的軍旗!”
一個士卒見前方的大纛是魏軍的軍旗,欣喜道。
“那就好,想必那應該是姜敘將軍的手下,如果他們要是能將郭侃給斬殺的話,此番我軍攻打天水,就太容易了。”
姜隱的心一下子就鬆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