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底,南安縣。
縣寺內,郡、縣官吏濟濟一堂,互相見禮寒暄後,依次入座。
作為太守,姜紹自然是坐在上首的主位上,郡、縣官吏則分列兩側。
左側為首的南安縣令吳柝三十多歲,看起來頗為精明幹練,此刻正手持文牘,洋洋灑灑彙報著自己的地方治績,正襟危坐的姜紹耳聽人言,手中翻看案上的公文,時不時微微頷首,向吳柝投去讚許的目光。
他這次行縣就兩個目的,一個是瞭解地方民情,催促各縣加快徵收賦稅;另一個就是看看各縣的匪患治安情況,實地擘畫剿匪方略。
先前看了牛鞞、資中兩個縣,匪患稍輕,但轄區山地丘陵較多,民眾多在山中開闢田地,地方經濟一般,二縣賦稅徵收的壓力比較大。
然後是僰道縣,這個縣地處交通要道、向南連通南廣郡(從朱提郡分析出來的新郡)、朱提郡等南中郡縣,戶口殷盛、物產富饒,當年丞相諸葛亮平定南中時就是將此設為進軍基地。
但是這個大縣近年來卻屢遭盜寇入侵、地方不靖,僰道縣令謝執左支右絀、應付不暇,在任上為此愁白了頭髮。
反觀南安縣,境內同樣戶口殷盛、物產富饒,多陂池水田,有柑橘、鹽鐵、茶葉、山貨等特產。雖然西、南兩面靠近南中郡縣,有不少山地丘陵,而且聽說犍為郡最大一股盜寇“三將”就盤踞在南安境內山上,可南安治下各鄉被入寇的次數卻很少,一路看來地方治安情況也不錯,這就不得不讓姜紹暗自稱奇了。
若是現在要給犍為治下五縣治理成績排名,除開作為郡治的武陽縣和被李暘之事牽連的武陽令,那就要數南安縣和他吳柝第一了,年終地方考績得個“最”是大機率的事情。
而且這南安令吳柝也很會來事,在縣界接到太守行縣一行車馬後就一路安排得妥妥帖帖的,讓姜紹對他待人接物的本事也頗為欣賞,看得出是個有地方治理才華的能吏。
說完自己的治績,吳柝還不忘給姜紹這位上官介紹他身邊一位白白胖胖的官吏,南安縣的鹽官丞宣輔。
蜀漢立國之初因為國庫窘迫,是實行鹽鐵官營制度的,還設立了司鹽校尉專門管理國中鹽鐵之事,王連就當過這一職位。
只是自丞相諸葛亮死後,蜀中法治漸漸鬆弛,這鹽鐵官營制度也逐漸放鬆,不再由中央外派官吏直管,可以由地方豪強出任鹽鐵官,然後按時向官府交納產出和稅錢即可。
這鹽官丞宣輔就是南安的大姓豪強出身,經營鹽井有方而發家致富,後面因為南安縣的鐵官管理不善連帶著也讓他兼管了,可以說他既是鹽鐵官,又是豪大家,為吳柝治縣和地方財政貢獻了不少,所以吳縣令對他是客客氣氣,關係親密。
但姜紹還是比較關心南安的剿匪情況,他在吳柝彙報完後就將話題轉到匪寇上面。
“吳縣令,講一講山上那股‘三將’盜寇的情況吧,本府可是聽說那是犍為郡境內最大的一股盜寇,之前還伏擊殺死過不少郡縣兵馬。”
“這。。。諾。。”吳柝頓時有些尷尬,境內有最大一夥盜寇棲息盤踞並不是什麼值得當眾講述的事情,尤其是自己剛才洋洋灑灑彙報了一大堆治理地方的成績之後。
不過他也知道姜紹這位上官是個帶兵上任、大有來頭的狠角色,近日更是輕易就扳倒之前代理郡務的功曹李暘一夥,再加上現場還有費立這種南安籍貫的郡吏在,所以他一點都不敢敷衍應付,連忙詳細說起“三將”這犍為郡境內最大一股盜寇的情況來。
“府君,這‘三將’是賊寇的名號,據說這股賊寇為首有三名大賊首,自稱是金將、銀將、鐵將,‘三將’之名由此得來。”
姜紹聞言點點頭,在山上落草為寇的賊人或為了名號響亮,或為了隱藏來歷,都會給自己生造一個響噹噹的名號出來,不過這些人多數都沒讀過什麼書,所以起的名號稀奇古怪居多。
就像當年號稱有幾十萬的黑山軍,裡面的賊寇名號也是五花八門,叫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雷公、浮雲、飛燕、白雀、五鹿的什麼都有。
南安縣令吳柝又說道:“這夥賊寇原本是由一個金將率領的,據說是個軍中逃卒出身,有些勇力和狠勁,還懂點兵法,一開始也是在各郡邊界流竄作案,幹些搶奪、劫道的勾當,雖然不容易剿滅,但也威脅不了地方,可以說成不了什麼氣候。”
“但後來戰事緊張,賦稅徭役加重,丁壯兵卒北調,地方郡縣空虛,部分奸民逃入山中從賊,加上這金將頗懂得一些招攬人心的手段,糾集了一些南中夷人、逃卒、老賊的,從一個金將變成了金將、銀將、鐵將三將,郡中匪寇形勢這才漸漸嚴峻起來。”
“上任王太守也曾派兵進山剿匪打過一次,結果被這夥賊寇在山中伏擊大敗,郡縣兵卒死傷慘重,此後郡中再無人敢言進剿,這‘三將’也就無人可制,乾脆在這南安境內山中盤踞起來,連帶著其他各縣的賊情復熾,至此形成了地方寇患、勢大難滅。”
聽吳柝講完這股賊寇從萌芽到壯大的發展階段,姜紹再次點頭,跟他從其他渠道瞭解到的賊寇情報大體是相同的,都是因為內外形勢、人災人禍等主客觀因素層層疊加,才釀成了今日境內賊寇尾大不掉、氣焰囂張的局面。
不過姜紹心中還有一個疑問,這個他從其他渠道聽過各種版本,真真假假,確實還是得由吳柝這個南安縣令親自回答才比較真實客觀。
“那既然這‘三將’盤踞在南安境內,為何南安賊寇入寇的次數極少,而鄰縣的鄉亭里閭卻是被頻頻入寇,情況慘烈!”
注:《三國志》記載,(王連)遷司鹽校尉,較鹽鐵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國用,於是簡取良才以為官屬,若呂乂、杜祺、劉幹等,終皆至大官,自連所拔也。
“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