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他們已經無法再對北方的徐州軍造成壓力。
若僅僅如此倒也罷了,讓他們沒有料到的是,一直偏居於西南的益州趙英派出大將對他們發起突襲。
自大涼軍掌控荊州之後,吳鎮江也水漲船高,有機會坐鎮江陵。
這也是朝廷仔細思量的結果。
朝廷南下平定荊州,吳鎮江功勞甚大,必定要給予提拔。
之前他就已經是一方小諸侯,現在自然要令其坐鎮一方。
不過朝廷也不能任由吳鎮江發展他的勢力,又不能直接把他調得太遠太偏,令其寒心。
吳鎮江起兵之地乃是荊州北部,那麼仍是安排他留於荊州,但是調至南方的江陵為郡守。
江陵郡又是南方大郡,地廣民富,同時又負責重要的後勤補給與戰船製造,足可酬其大功。
吳鎮江做得還不錯,不但按朝廷的要求發展民生,在軍事上也建立了不錯的警戒體系。
所以,當益州軍剛剛向江陵逼過來之時,他就已經得到示警,一邊急報朝廷一邊嚴陣以待。
益州與其他各州的情況有很大不同,那就是這裡早就經過了一番亂戰,現在歸於一位大諸侯的統治之下!
趙英也算是一位英主,靠著家族勢力佔據益州城後,接連滅掉了敢於主動挑戰他的幾個勢力,把益州最主要的城池全部納入掌握。
不過,以前各方勢力包括大涼朝廷並沒有把趙英視為最主要的挑戰者。
關鍵就在於益州有其獨特的民情地形。
益州最核心肥沃的土地處於一大片盆地之中,內部平坦但是外圍全是山地,不論是從外進攻內部,還是益州內部對外出擊,都會面臨著巨大的後勤壓力。
以大涼時代的交通條件,益州之地簡直就是個自我封閉的區域,一直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幾百年來的安穩日子,使得益州人不太關心外面的情況,本土的諸侯也沒什麼對外擴張的野心。
就連朝廷合議,朝中大臣們也覺得趙英此人應該只會攜益州以自重,最後等朝廷或者某路諸侯全取天下之後,趙英再以“投降”為條件,要求高官爵位,換取多世富貴。
沒想到,趙英竟然會主動對江陵發起進攻!
看起來天下大亂的形勢,也讓趙英以及益州文武們產生了本不該有的野心。
他們應該是得到情報,知道大涼軍兵力不足,而且重心都已經轉到徐揚兩州之間,正好來一波背刺!
項陽大怒,只能先放棄對揚州進攻的計劃,快速回報江陵,先跟不輕易“出山”的益州軍硬碰一碰。
“鎮江,江陵現在是何形勢?敵人已經進軍至何處了!”
項陽親自回到江陵之後,怒氣依然未歇。
吳鎮江卻是長鬆了一口氣,多虧了水軍之利,他們能以驚人的速度搶在益州軍發動之前回援了。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