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進攻冀州,在那種大平原地形之下,騎兵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既然趙泉在涼州的發展非常順利,一邊護軍一邊想著把玄甲軍調回來,那何不等玄甲軍歸位,新的騎兵訓練出來之後,再進攻冀州?
而且,朝中許多大臣與將領都對南方頗為輕視。
誠然,現在的南方不論是人口還是開發程度上,都遠遜於北方。
看著南方的荊州、益州與揚州面積廣大,但實際上掌控在他們控制之下的只有幾座郡城與方圓百里之處,而且每一處郡城之間的距離極長,互相聯絡很不方便,從發展民生經濟的角度來看,真的“價值不大”。
但是,項陽卻知道,南方的氣候比起北方好得太多了,更有利於各種農作物生產,特別是水田稻米,若是找好比較好的品種,一年多熟,靠著一州之地就能養活大半個大涼王朝的老百姓了。
項陽希望能儘快地發展手工業與真正的工業,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讓老百姓更方便地吃飽肚子,解放出青壯年來參與到“第二產業”的分工之中。
項陽一定要儘早收復荊州,而且之後還要投入巨大的資源進行開發。
同時,項陽還有一層隱憂,必須要儘早解決掉。
那就是南方的地形與北方有著極大的不同,那裡水道縱橫,更有大江天險,南方之人皆通水性,天然就適合發展強大的水軍。
而且,南方在水軍方面人才
(本章未完,請翻頁)
濟濟,似陳飛這樣的水軍將領,在北方足以縱橫無敵,但在南方,最多就是個稍稍出色些的將領而已,大涼水軍到了南方將不再有任何優勢。
偏偏項陽自己腦海中掌控的“技術庫”中,對於水軍船隻的技術卻實在太少,根本不足以支撐大涼發展出一支輕鬆碾壓南方水軍的強悍水師。
再加上歷史經驗,只要南方之地被一個強大傑出的諸侯統一,那非常容易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北方諸侯想要快速攻過大江天險,一統天下,太難了。
項陽絕對不能接受,大涼天下南北分裂上幾十上百年,那樣他心中的大業就再也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因此他寧願冒險讓冀州之地產生一個更強大的諸侯,也要早日一統南方!
易秋嫻與孫月影見到,項陽的決心這麼大,也就不再勸什麼了,何況孫月影對於項陽的決策並不反對。
她並不太懂得國家大戰略,但是從商業的角度出發,荊州之地河道縱橫,交通便得許多,非常適合發展商業。
而且那裡開發得越少,也就意味著隱藏著越大的商機呀。
或許是商人的性命天生適合冒險,這種血液也流在孫月影的身體裡,讓她也有這種冒險精神。
大計一定,項陽把他的戰略透露給其他的高層將領。
現在項陽在大涼軍中的威望極高,只要是他說出口的戰略,必定無人反對——可不是所有人都像易秋嫻一樣,敢在項陽面前沒大沒小的。
幾天之後,戰士們長假歸來,無一缺席,展現出大涼軍驚人的紀律與素質。
項陽早已經帶著將領們檢查工坊,新一批的炸藥已經入庫,而進攻長安之戰時的投石機還有許多依然完好,可以投入到荊州之戰中。
比較麻煩的是水軍。
這段時間,陳飛的水軍真是擴張迅速,縱橫大河無人能敵。
但是,這些水軍船隻是不可能“飛”到大江水系去的,也就是說,荊州之戰裡,他們只能依靠著吳鎮江勢力的弱小水軍,大涼水軍難以發揮作用。
在南方作戰,這等於是自斷一臂。
項陽也是無奈,只能到了荊州之後再想辦法。
趁著士卒歸來之前,高階將領已經惡補了荊州地形,現在安排好長安與潼關的防務,分別給霍飛勇和易安去信之後,項陽立即率領著大軍南下!
之前嶽虎軍雖滅,但還有一支從荊州北返的十萬大軍。
這支大軍本來是大涼軍的心腹大患,但是他們的主將在聽說岳虎本人已經伏法,而且幾座大郡城也落入大涼軍之手,竟是直接跑了。
表面上看,這種行為非常膽小,但卻極為明智。
若是他們一意北上,則空有十萬之軍,卻無立足之地,若時無法快速建功,糧草一旦耗盡,將得不到任何補充,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他們寧願退兵逃往他處,找幾個軟柿子捏一捏,先搶些糧草與立足之地來。
現在,那支大軍也在荊州地界,對於大涼軍是個不小的威脅啊。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