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秋嫻的態度,既是對於項陽的附和,同時也是給他潑了點涼水。
項陽仔細讀過易秋嫻的奏章,心中也有了些許反思。
如果是一般的事情,秋嫻其實會當面跟他說,透過奏章說起,就說明這些事情非常正式,而且有一定的嚴重性。
過去,項陽大力發展工坊,是嚴重偏向于軍事用途,剩餘的則是對商業的補足,希望生產更多容易交易的商品,方便他們擴充套件商路。
但是,易秋嫻的提醒讓項陽認識到,在這個時代,農業依然是立國之本,是最需要重視的產業。
易秋嫻對項陽知之甚深,知道他對於各種工具的技術都有了解,而且現在大涼王朝治下的工坊與鋼鐵產量,只要挪出一部分用來多生產些農具,就足以讓百姓更有效率地種地。
過去,大涼王朝在農業上的著手,更多的是政策方面,依靠著風調雨順,得到豐收,滿足大軍作戰需求。
但是在古代,“風不調雨不順”的年份其實才是常態。
特別是關中之地還處於西北,不論是旱災還是寒流,都可能讓百姓們的努力變成一場空,那時大涼王朝就要面臨非常嚴重的糧食危機了。
依靠商隊從外地買糧,那絕對是不現實的。
項陽思考之後,決定將此事提到更靠前處理的朝政之中。
不僅僅各地工坊會偏重於農具生產,項陽甚至大筆一揮,將大量的炸藥撥予水利工程方面。
過去,想要挖掘水渠,只能依靠著大量的勞力來做,但是現在有了炸藥,那就方便許多了,甚至很多地形上不適合開溝挖渠的地段,現在也能通暢地挖開,引水灌田。
雖然以現在的農業技術,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地抵抗天災,特別是可怕的蝗災,但是這些工程與農具,無疑大大加強了關中的農業生產能力,哪怕是遇到一般的災害,他們也能保證田地收成。
而易秋嫻提出的開新學堂,本就是項陽暢導的政策。
招人才反而就有點兒意思了。
過去,項陽的招人才其實是偏向於從寒門之中提拔人才。
她希望項陽可以寒門與豪門並重,這不但能為朝廷直接簡拔人才,免去了中間培訓的時間,而且也是藉此舉措來“收買”豪門之心。
大涼王朝的措施是瞞不過人的,特別是關中豪門,非常清楚,按陛下的各項政策,他們的地位絕對保不住。
莫說爵位與官位了,就連他們掌控的土地也會被那些鄉巴佬瓜分。
若是加強從豪門之中吸取人才,則能消除他們心中的不滿,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地位也能得到鞏固。
天下的豪門是除不淨的,而且還會不斷地產生新的豪門。
關中豪門也受到了巨大的打擊,特別是西部關中的豪門。
他們已經無力組織武裝力量與大涼朝廷作對,但是他們若是下了狠心,照樣可以暗中破壞關中的穩定局面,非常不利於短期內穩定關中,恢復生產的策略。
項陽對於此策,決定接納一半。
那就是從小門閥之中吸取人才,對於那些勢力較弱的小門小戶,保障他
(本章未完,請翻頁)
們的田地利益,從其中吸收人才進入朝廷都可以。
但是,對於那些大門閥大家族,朝廷依然會進行限制。
不僅不會從中吸收人才,而且會繼續團結底層百姓,發動百姓,對他們的田地進行分割,“還地於民”。